東北網6月19日電 6月初,記者在雙城市周家鎮東躍村見到了村裡承包土地最多的劉彩華,她正領著三十多人在大田裡乾活,皮膚黝黑,衣著朴素,很難把這位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與今年哈爾濱市十佳傑出青年農民聯想到一起。與她嘮起種地經,她馬上滔滔不絕,神采飛揚。
劉彩華今年種了500畝地,其中水稻200畝、大豆200畝、玉米100畝。年初記者采訪她時,她說要把大豆種植面積減少到100畝以下,增加玉米與水稻種植面積,當時玉米種子已經都備齊了,怎麼又變了呢?原來劉彩華春耕前上網查到了一條信息,說今年盛夏雨水大,她的承包田原是村裡的五荒澇窪地,很容易形成澇災,她馬上退回了玉米種子,又改種大豆。她還把這一信息打印了幾十份,送給了當地的農民。當地有很多農民跟著劉彩華種地,其中有許多老莊稼把式,都種了大半輩子的地,要讓農民信服也不容易,劉彩華是用一連串的事實取得了鄉親們的信任。
今年初,劉彩華獲得了2006年度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的『基金農技推廣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劉彩華獲獎金3萬元人民幣,並代表全國50位獲獎者發言,她是哈爾濱市第一位獲得該項獎勵的種田大戶。3月中旬,她獲得了雙城『益農杯』玉米高產大王二等獎,捧回家一臺25寸彩電。4月末她又當選了哈爾濱市十佳傑出青年農民。只有鄉親們知道,這一切風光的背後,劉彩華付出了多少艱辛和汗水。
劉彩華最突出的本色是腳踏實地。1986年高中畢業後,她便專心務農。村裡人看她注重鑽研,選派她參加黑龍江省星火計劃人纔培訓,學習果樹栽培技術,兩年後她自籌資金800元,貸款1100元,在自家的院子裡扣了一個24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當年培養出一等成苗6000株,獲利4000元,嘗到了依靠科技致富的甜頭。在此後的8年,她共繁育出各種果樹苗木30萬株,贈送給鄉親4000餘株。
1998年她第一次與東北農業大學大豆研究所合作,為他們繁育200畝『東農298』大豆良種。簽完合同農大教授囑咐她:不可為了多賣錢而摻入雜豆,辜負了科研成果。她堅定地表示,能與農業專家合作,是我一生的幸運,我一定做一個誠實守信的農民。
她認真地做每一個繁育環節,種子回收後,她寫了一份總結匯報材料,詳細記錄整個良種生育期的情況。良好的開端使合作得以持續,繁種面積逐年擴大,加入的農戶不僅有本村的,還有其他鄉鎮甚至阿城的農戶。
從開始繁種到現在,劉彩華和農戶先後為東北農業大學大豆研究所、省農業科學院大豆所共同繁育大豆良種大約90萬斤,增收13萬元。繁育大豆良種的同時,還為東北農業大學馬鈴薯研究所繁育過脫毒種薯。
2003年12月份,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從電視新聞中看到這條消息後,劉彩華立即報名。不久後,她被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錄取為綠色食品生產與管理專業的學生。通過二年的刻苦學習,她成為一個熟悉科學種田知識的新型農民。
2005年6月,她在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學習期間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她做的畢業論文《東躍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構想》,不僅成績優秀,而且被推薦到省裡參加大學生優秀論文評獎。
她論文中的建議得到了周家鎮黨委的重視,有些還被列入了周家鎮五年發展規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