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1日電 16日,隨著哈爾濱市道外區『中華巴洛克』改造項目騰遷工作的啟動,在此居住了幾十年的居民陸續搬出老屋,也許一年後他們再回來時會看到,他們曾經的『家』又恢復了上世紀之初的模樣———此次騰遷絕非一般意義的『拆舊蓋新』,老建築將繼續保留、修繕,從此不再做住宅使用。因為這些中華巴洛克風格的老建築不但承載了哈爾濱特定的建築文化,更記錄了哈爾濱開埠之初老道外百商雲集的歷史風貌。
這次改造,既是對哈爾濱中西結合的建築文化的一種傳承,又是對新舊商業文化的一次整合。
見證民族商號輝煌
老道外是哈爾濱的發源地,此次騰遷的區域內,曾經聚集了40餘家老商號。老鼎豐、仁和永、大中銀行、天合泰、三友工廠等都集中在這個區域。
走在道外南二、南三道街中間,仿佛置身上個世紀,不經意的一塊青磚、一處雕飾都已經有百年歷史。當年南二道街以三友工廠為代表的主要經營鞋、帽等5家商號;南三道街以復興永、工藝堂為代表的經營洋雜貨為主的商號19家;靖宇街以老鼎豐為代表的食品經營;南勛街以天合泰為代表經營布匹的商號9家。
19號院位於南二道街南側,建築面積千餘平方米,有4棟磚木結構的建築,始建於上個世紀10至20年代,當初是煙臺『仁和永』絲綢莊設在哈爾濱的分號。外立面為巴洛克風格,庭院的內部空間是四合院,有天橋、天井、回廊,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特色;南三道街120至128號的一處飯店,當年是『大中銀行』,滄桑的中華巴洛克建築,見證了當年金融業在老道外的發展;南三道街109號曾經是道外區最大的旅社『東亞旅社』,雖然後來失火燒毀,但畢竟見證了這個商業區的繁華。在南二道街27號,『同義福』3個黑色大字依然清晰地鑲嵌在老建築牆面上,這裡曾經是針織品代理店,既賣貨又住客商。『往來發貨』是當時這個商鋪的真實寫照,可以看出當時老道外的經濟不僅限於道外區,還對周邊地區進行輻射。靖宇街388號的『三八飯店』,周恩來總理曾經到此視察,從『新記獨一處』到『得發源』飯店,最後到『三八飯店』,以及臨近的394號『老鼎豐』,都記錄了道外區繁榮的餐飲業發展過程。
針織、飯館、鞋帽、洋貨、浴池、診所……商號雲集、百貨林立,無論是時代建築形式的縮影,還是民族工商業的崛起,都被歲月滄桑的雕刻在這些中華巴洛克群上。一個城市在東西文明的洗禮中誕生,留住這些建築,就是留住一段哈爾濱的歷史。
建築形式『獨一無二』
中華巴洛克的出現,是受西方建築文化影響,建築的臨街立面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築風格,而立面背後空間卻是典型的中國四合院建築。臨街立面裝飾雖是巴洛克手法,蝙蝠、牡丹、如意和銅錢等民間文化元素,以傳達福、祿、吉祥之意。這種『前店後宅』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築,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傳統的。
中華巴洛克建築,作為哈爾濱特有的建築形式載入建築史冊。規劃專家認為,哈爾濱的中華巴洛克建築與國內其他城市的同類建築相比,有著獨一無二的保護價值。哈爾濱市原規劃局長張相漢認為,中華巴洛克是哈爾濱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城市特色的一個特殊的表現形式,它的保護對於保持發揚我們城市整體的特色風貌,研究發掘我們城市歷史文化的內涵,具有重要的意義。
原居民遷至古鐵市場
記者昨天從中華巴洛克街區改造推進辦公室了解到,此次騰遷區域是南二道街—靖宇街—南三道街—南勛街圍合區域和南四道街84號大院,涉及住戶811戶。這些居民將被安置到道外區古鐵市場位置新建的小區內,居民可選擇貨幣補償或產權調換結算差價任何一種方式,要求產權調換的居民房屋,將根據拆遷驗收單順序號,通過公開自選房號的方式確定。對於個體工商戶,可在東北新街和更新街位置按照差價調換非住宅房屋。目前古鐵市場區域拆遷工作已經開始,在古鐵市場位置小區建設過程中,南二、南三道街居民租房等臨遷費用將以補助形式發放。
博物館酒吧將成特色
記者昨天從相關部門獲悉,目前南二、南三道街騰遷工作正順利進行,改造後該街區的用途也正在反復論證,等待最後改造形式和方案的確定。由於中華巴洛克特有的建築形式,而且改造范圍內現有國家2類保護建築2棟、3類保護建築1棟。相關單位對該地區改造持科學、謹慎的態度,既保護歷史建築,對區域內傳統院落、保護建築進行修繕,對建築內部空間進行改造,著力承展傳統建築風格,又要滿足和適應商業業態的發展及消防要求;擴大商業業態,拆除私建、濫建及危房,新建部分建築,合理擴展商業空間。
據了解,改造後的街區擬保留5種商業形態:餐飲、酒吧西餐、賓館、博物館、旅游商品店。這些商業形態將根據保護建築改造修繕後的空間結構進行合理安排。首輪招商工作已經有30家左右商家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