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1日電 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是實現社會治安良性循環的必由之路。目前,黑龍江省各級公安機關深化警務機制改革,逐步建立與新型社區管理體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社區、農村警務工作新機制。
警力大下沈,警務工作前移
記者從省公安廳了解到,黑龍江省將按照每名社區民警管理實有人口3000人左右;駐村民警管理實有人口不超過5000人的標准,配齊配強社區和農村警力。2008年底前,派出所總警力要佔到所在縣級公安機關總警力的50%以上。社區和農村警務區民警會保持相對穩定,一般在社區和農村工作不少於5年。同時,按照城鎮社區每名民警3人以上、農村每個行政村1人以上的標准,配備保安隊員協助工作。
科學劃分警務區,規范警務室建設
警務室是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的重要載體。在城區或縣鎮,以社區為單位劃分警務區,依托社區居委會設立警務室。規模較小、治安平穩、居民戶相對集中的警務區,實行一區一警;規模較大、治安比較復雜的警務區,實行一區兩警或一區多警。
在農村,以一個中心村或不超過4個行政村劃分警務區,實行一區一警,警務室依托村委會設立。對地處邊遠農村或其他具備條件的地方,提倡建立居家式警務室,民警可攜帶家屬協助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並給家屬以適當的補貼。
省公安廳提出,各級公安機關要重點抓好人口多、治安復雜、案件多發社區、村莊的警務室建設,2007年底前全部完成社區和農村警務室建設。
完善警務工作機制,提高見警率
堅持『實效警務』的原則,實行民警輪休制,因地、因時、因發案規律推行彈性工作制、主副班搭檔制和錯時工作制,保證城鎮社區民警每周在轄區開展工作時間不少於20小時,農村警務區民警每周在轄區開展工作時間不少於30小時。同時,堅持『動態勤務』模式,把街面、社區、村莊作為民警的主要工作場所,讓民警出現在維護治安、服務群眾最需要的時候、最需要的路段、最需要的區域,提高見警率、管事度和對犯罪分子的威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