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虎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工大航天學院教授,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曾任哈工大校長。中國著名力學及振動工程專家,在衛星、飛船故障診斷技術可行性研究和原理性實驗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促進了中國航天領域故障診斷技術的應用。
段餘應
法學博士,黑龍江省人事廳廳長。二十多年來先後在國家勞動人事部、人事部政策法規司從事人事行政政策研究工作,參與過《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等重要法規與改革方案的研討擬定。
何穎
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優秀教師、龍江學者、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學院院長。其行政哲學、行政價值、行政體系的研究處於學術研究的前沿位置;對非理性問題的研究在全國哲學界具有領先地位。 蔣國紅 攝
東北網6月22日電 如果說,1978年的科學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恢復高考就是這『春天』的第一束報春花;如果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恢復高考就是跨越歷史寒冰的第一座引橋。1977年冬天,改變的不僅僅是當年幾十萬青年精英的人生和命運,實現的也不僅僅是30年來千萬個家庭的希望和夢想。回望三十年的歷史星空,恢復高考,改變的是一個時代的走向,是共和國一個偉大的歷史拐點。
高考的意義不只是恢復了一個制度更重要的是社會公平與公正的重建
我們無法想象,假如沒有高考,當今中國社會的各界精英將在何處?中國現代化建設波瀾壯闊的偉大進程將遲來多久?大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會不會依然蹤影皆無?紀念恢復高考30周年,我們必須給高考一個歷史的定位。
黃文虎:談高考制度的恢復,必須先了解高考制度的破壞。1966年6月18日的《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長篇社論,提出要把當時的統一高考徹底『扔到垃圾堆裡』。高考廢除了,招生停止了。1971年纔逐步恢復招生。招生的原則改為『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復審』,這樣的選拔制度,帶有極強的政治性和不公正性。不僅埋沒人纔,助長了不正之風,毀掉了中小學的教與學,也堵塞了一代青年精英的昇學之路。
段餘應:高考,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定義,有人認為是一種人纔選拔制度,有人認為是一種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制度。而後者更容易讓人加深對其性質的認識。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如何解決有限的資源與眾多人需求的矛盾,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分配規則。高考制度的恢復,改變了『文革』後期所采取的以『推薦』為主的高教資源分配方式,實行以德纔兼備為標准、以考試為手段、以考試成績為主要依據,通過公平競爭來確定誰享受高教資源。
黃文虎:說恢復高考是一個裡程碑,不僅僅因為教育的復蘇和繁榮,為國家選拔了真正的人纔,更重要是為廣大青年享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為社會公平公正樹立了一種風氣,樹立了一個榜樣。
何穎:高考制度,秩序化程度高,法制完備,制度設計科學,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為因素的乾擾和破壞,是一項相對最開放、門檻最低、歧視也最少的選纔制度。實現了教育評價和人纔選拔上的相對公平,體現了社會公平的重建。高考的制度設計和執行的過程所體現的公開、平等、競爭,是其他任何一項制度不可比擬的。目前還找不出哪一個制度比高考的制度設計更好。
段餘應:高考制度為什麼會得到舉國上下普遍認同和擁護,其主要原因有兩條。第一,實現了機會面前人人平等。高等教育資源對全體公民平等開放。凡中國公民,不論是城市、還是邊遠的鄉村,無論高級乾部的子女,還是平民百姓的兒孫,只要符合規定的資格條件,都同等機會和平等權利參與競爭。第二,實現了成績面前人人平等。按分數高低錄取。每個公民不論家庭背景與身份如何,一視同仁。靠種田為生的農家土娃,只要考得好,照樣上北大、清華;高官家的孩子,如果達不到規定分數線,照樣與大學無緣。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個核心的理念是『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近3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有哪一項改革的成果、發展的成果,能像高考一樣讓全體人民共享的那麼早,共享的那麼久,共享的那麼普遍,共享得那麼萬民關注,共享得惠及子孫澤被後世!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十屆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那麼我們說,高考就是這個基石上的最為厚重的部分,高考制度就是體現社會公平的旗幟。
制度公平纔能保證整體的公平整體公平纔是最大的社會公平
教育於國,是鴻基偉業,高考於人,是夢想天梯。鍾鼓於宮,聲聞於野。30年來,圍繞高考的每一個細微的變革,都會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每一年的高考,都會成為一場全民的莊嚴盛宴。因為高考為每一個學子、每一個青年甚至每一個中年人、老年人,提供了平等機會,而這種機會不是以任何個人的方式得來的,而是一個相對公平的制度提供的。
何穎:談制度公平問題,必須首先厘清什麼是制度。所謂制度,就是集體行動控制個體行動的運行規則。
在現代社會裡,制度公正是制度的基本價值取向,公正是衡量制度優劣的首要標准,是制度的本質要求,是一種制度的合理性基礎。制度的首要德性不是效率而是公正。一個沒有公正性的制度不可能有效率,或者說只能在短暫的時間內產生某種特殊的效率。
段餘應:一項制度建設得如何,通常要從三個層面來分析。一是價值層面。即制度出發點、基本原則和目標是否符合民心,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是否有利於社會進步。這是評價一項制度好壞的最根本的標准。二是技術層面。即支橕價值實現的技術手段是否科學完備。三是操作層面。即實施方法與步驟,包括過程安排是否合理可行、是否穩妥高效等。從價值層面來說,高考制度是無可非議的,是其他制度難以替代的保證高等教育資源公平分配的好制度。
何穎:作為一項制度設計,高考的主乾所體現的公平,是最好的。至少在當下中國,是最不壞的制度。高考的制度設計所體現的公平,是其他任何一項制度不可比擬的,它的科學性、公平性、權威性得到了社會和民眾最廣泛的認可。
高考制度的公平主要體現為,一是機遇均等,而不是結果的均等,在現代社會裡機遇的平等,比結果的平等更重要;二是標准客觀,選拔制度的評判標准,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由主觀的標准轉為客觀的標准,是保障公平公正的極其重要的一個條件;三是體現競爭,引入了一個競爭機制,通過競爭來選拔,最終形成了一個全社會的精英層。
段餘應:公平是相對而特定歷史條件而言的,公平制度建設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舊的不公平消失了,新的不公平又會產生,或者說影響公平的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會逐步凸顯,上昇為主要矛盾。對於教育的公平,不同學派有不同認識。例如,精英主義者認為,對不同稟賦的孩子實行職業教育和學術教育的強制分流是公平的;傳統自由主義者認為,為所有孩子提供同等同質的教育纔是公平的。有的強調過程公平,有的關注結果公平。《國際教育百科全書》將影響教育公平的因素分為11類,可見,影響教育公平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既有來自個體能力、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因素,也有來自教育資源分布與配置、學校管理、選拔制度等社會制度性的因素。我們不能指望高考制度解決高等教育中所有不平等問題。
何穎:高考制度體現的是公平的剛性,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的乾擾。而且,高考的許多改革,諸如標准化考試、網上錄取、加分政策的調整,都是向著減少人為因素的方向發展。
人為的因素越大,公平的幾率就越小。而當今社會,在很多方面最為嚴重的不公平,恰恰是人為因素造成的。
公平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和原則,反映了人們對現實的社會權利關系的道義追求。社會的每個個體期望的公平,會因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不同而不同,甚至會被個人的一己恩怨情感所支配。因此,制度就變得異乎尋常的重要。
常常有人用一分之差而名落孫山,來指責高考的不合理。其實,高考作為選拔考試,永遠都存在一個截止符號意義的孫山,孫山之後而又靠近孫山的人也許會感到冤枉,但它所體現的恰恰是高考制度剛性的、非人為因素的公平,就如同田徑場上9.99秒進決賽,而10秒就要被淘汰出局一樣公平而合理。一項公平的制度,不應該也不允許用排在第100名的趙山、錢山擠掉排在99名的孫山,就像不能用10秒取代9.99秒一樣。
高考制度所體現的機會均等是現代社會公平的第一原則
『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貴賤,均貧富』,這種幾千年來中國的農民式的社會理想,當然也是一種公平,是一種農耕社會的平均主義的公平,但是,它扼殺的是整個社會每個個體的進取心。公平的標准,是與時俱進的,在當下的社會裡,機會的平等纔是真正的平等。
說起高考,人們總會想起黑色的高三、黑色的七月這樣灰色的字眼,然而,那些身處偏遠、貧窮、落後和社會底層的人們,像高考這樣平等的機會,卻是他們改變人生、改變命運的綠色、陽光和希望。
何穎:機會平等是指所有的人不分高低貴賤、窮富美丑,只要付出了足夠的努力,滿足了相應的條件,達到了規定的標准,都有同樣的機會來贏取同一個社會職位。機會平等是每個人自由發展的基本權利,它之所以是真正的平等,是因為它對所有人都是正義的。
我是高考的受益者,1973年下鄉,1978年高考,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我正在地裡拔蘿卜。如果沒有高考制度為我提供了一個平等的競爭機會,窮盡我的想象力,也想象不出我會成為一個學者,更談不上在專業領域裡有所成就。
段餘應:大家都按同一規則參與競爭,獲勝了,感到光榮;失敗了,也不會怨天尤人。有效地化解了誰上誰不上的矛盾,保證了社會的公平公正與和諧穩定。可以說,高考是青年奮發向上的導航器,是社會活力與動力的引爆器,是社會安定的穩壓器。高考制度的恢復對社會進步的貢獻,是無可比擬的。正如美國『公立學校之父』賀拉斯·曼所說:『教育是實現人類平等的偉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類的發明都偉大得多。』
何穎:制度來源於公共意志,是公共產品,具有公共性,也就是說它是為了所有人、針對所有人而制定的。制度公正表現為內容和形式的公正。內容公正最重要的一條是發展機會的平等,平等的發展權和受教育權得到實現,前程向所有人開放;形式上的公正性就是制度的公開性與參與性,即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接受這一制度,接受同樣的制度規范。制度公正的實質是通過機會平等、過程平等的制度安排來解決分配平等的問題。
段餘應:高考制度,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產生的影響是極其重大而深刻的。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淨化了社會風氣。消除了『學好數理化、不如好爸爸』的現象,有效克服了『找關系、走後門』的不正之風。
何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制度公正的價值訴求,平等與公正是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平等是實現公正的必由之路,只有以機會平等、起點平等、競爭平等為前提,公正纔可能在合理的競爭環境中實現。如果進入市場的主體不能平等地參與競爭,就會使一部分人在競爭中不擇手段地取得優勢,使一部分人處於劣勢,就必然出現不公。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裡德曼認為:平等不應被誤解為結果均等,只有把機會均等放在首位的國家,纔能得到更多的平等,纔能阻止特權地位制度化,纔能使國家得到更快發展。中國,30年來近乎於神話般的飛速發展和一個大國的國際地位的攀昇,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貧富差距的拉大和不公平現象的增多,也是毋庸諱言的不爭事實。當我們的時代已經走到『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的高點上,作為社會公平象征的高考,沒有理由不繼續牢牢地守護30年前紮下的公平之根,而且要更加根深、葉茂。
在一個公平公正完全蘇醒的時代高考改革必須以保全公平為前提
今年三月,『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寧波大學外語學院院長范誼提出了一個經過『五年思考、三年斟酌』的建議:廢止高考。此議一出,猶如巨石擊水。
應試教育的愈演愈烈,素質教育的有名無實,海鮮蘿卜一鍋燴式的考試,一考定終身的高額機會成本,『格式化』教育下的思維僵化,名有實無的第二志願的風險,等等,等等,高考及與高考相關的矛盾和問題,不容回避,必須改革。
但是,假如真的廢除現行的高考制度,真的徹底打破分數面前的『人人平等』,我們無法確知會收獲什麼,但我們知道付出的必將是中國最底層萬千民眾的眼淚!因為,在一個誠信還沒有像公理一樣得到遵循的社會,在一個公平還像幼苗一樣嫩弱的時代,像菌群一樣瘋狂生長著的『潛規則』,像老鼠一樣黑夜出動的『暗箱操作』,必將甚囂塵上蜂擁而至。
段餘應:近年來有些人對高考的批評主要是:一次文化課考試,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實際素質;文化課考試障礙了素質教育的發展;各地區由於高校數量不同,其錄取人數與分數不同,形成地區間競爭者機會差異。可以說,這些問題都屬於技術層面和操作層面上的問題,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和方式改進加以解決。不應損害高考制度的公平『筋骨』,因此而提出廢止高考制度,近乎於因噎廢食。
黃文虎:目前中國最乾淨的事情是高考。高考必須要改革,高考的改革也必須要保住公平這個前提。高考的恢復,是恢復了一種考試制度,並不是創新一種制度,因此必須研究高考怎樣創新怎麼改革的問題。統一高考是考試的一種形式,但不應該是唯一的一種形式,考試選人是古今中外最好的辦法,但不是唯一的辦法。古代的科舉制度,現代西方的文官制度都是要考試的,考試有各種各樣的辦法,最本質的問題是考什麼,怎麼考?
何穎:肯定高考,但不應回避矛盾和問題。事實上,確實存在一個高考悖論的問題。也許問題就出在統一考試的『統一』二字上。內容上的統一,導致中小學教育的一元化、單元化和應試教育的瘋狂,形式的統一,全國一張卷,扼殺了年輕人的創造力。各省自主命題之爭,實際上是一種權力、利益之爭,並沒有改變統一考試帶來的種種弊端。
社會的發展需要培養不同能力的人,教育可以分為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學歷教育、終身教育四個層次,但是現在出現的是全社會對學歷教育的迷信和崇拜,形成了千軍獨木的狀態,其他的教育手段被漠視。
段餘應:高考制度是一項公平分配高校資源的制度,而以公平為血脈的制度遭到越來越多的指責,確實值得深思。人們對公平的要求隨著社會發展在不斷提高。社會在不斷進步,公民對公平的要求也與日俱增。當家庭出身、社會地位、身份、戶籍、關系等因素對公平競爭的影響消除之後,人們會對考試的形式、考試的內容、省際間招生數的差異,提出新的訴求。這些訴求滿足了,還會出現其他新的訴求。社會越發達,人們對公平的需求層次也越高。
黃文虎:現在我們說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就是多出自主創新的人纔,不管是高考,還是高等教育,要的就是人纔,要多出人纔、快出人纔,出好的人纔、出拔尖的人纔。中國缺少的不是智力資源,但是培養人纔的效率不高,人纔的創新能力不強。事實上這些年來高考在維護社會公平和提高人纔培育效率之間,多少是有矛盾的。高考,作為最公平的制度,一定程度上犧牲了人纔培養的效率。因此,高考改革的速度,應該更快一點。在確保公平的前提下,各種改革的辦法都可以嘗試。中國的事情總是一放就亂,一管就死,中國的教育家們應該用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智慧去研究怎麼能提高人纔培養的效率。
何穎:我是高考的受益者,但我認為我的女兒卻是受害者。女兒今年已經大三,但我還留有一張她上初中時的考試卷子,題目是朱自清寫《背影》的背景是什麼?我女兒的答案是『家境敗落,精神頹唐』,但老師卻給打了一個大大的叉,因為標准答案是『祖母去世,父親失業』。我當時就對女兒說『孩子,你的答案比老師的精彩』,但結果卻是精彩的有創造性的得零分。這就是典型的中國的應試教育。
中國是一個人際關系的社會,考試不能取消,但應該分級分層,打破統一,打破一統,在多元上下功夫尋突破;錄取方式也應改革,高考不能變成第一志願的高考。考試的成本再大,招錄的成本再大,比起保證公平這個大的社會紅利來說,成本都要小得多。
也許每個人,都可說出高考的種種弊端來,正如這已經到來的盛夏時節,人們看到的、議論的總是枝的繁、葉的茂,而真正具有終極價值的,卻是被忽視了的樹乾。
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早在一百年前就被詔令停止了。但是回望歷史,以今人的智慧,依然不能替我們的先人找到一個比科舉取士更好的辦法。而發達的西方,卻又萃取了它的精華,科舉制度搖身一變竟成了現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始祖。
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現行的高考制度,總有一天會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被廢止,那時候,中國社會的公平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點。但,還不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