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5日電 鄧軍現在是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博士生導師。提起高考,鄧軍說的第一句話是:感謝鄧小平,高考改變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
初中畢業當了8年工人
30多年前,鄧軍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飽受煎熬,鄧軍父母被打成『走資派』,每天『蹲牛棚』,動不動就被批斗。初中畢業後,鄧軍被『分配』在電車公司,每天早上三點多鍾就得起床,睡眼惺忪地頂著星星去上班。尤其在冬天,鄧軍晚上9點多鍾纔摸黑回家。那時的公交車車廂沒有暖風,沒有空調,冬天像冰箱,夏天像蒸籠,售票員工作很辛苦。
當了六年乘務員後鄧軍被調到二線做化學工人,披著帆布大帽子,戴著膠皮手套,在粉末冶金車間做車床用的刀頭。因為化學成分太濃,鄧軍過敏,臉上出現了斑斑點點的小坑,現在仍能清晰地看到。後來,公司把鄧軍調到車間做車工。
1977年,鄧軍工作的第8個年頭,突然聽到全國要恢復高考了。聽到這個消息,鄧軍的心又燃起了希望,她渴望讀書、學習,渴望有朝一日能夠走進大學校園。在回憶這段歷史時,鄧軍說:『當時沒有人想過考不上怎麼辦,只是一門心思地復習,就想上大學。』
上大學每天饅頭就咸菜苦讀
當時出現了高爾基所說的場景,所有有志青年都埋在書堆裡,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
白天,鄧軍一邊工作,一邊抽空看書學習,晚上回家還得照顧孩子,第二天早起再看書。幸運的是,當時車間有一個心腸很好的師傅,幫鄧軍補習數學。就這樣,經過幾個月的摸爬滾打,鄧軍考上了黑龍江大學俄語系。
入學後,鄧軍也曾擔心自己學不好,但很快就被其他同學那種積極向上、銳意進取的精神感染了,絲毫不考慮自己年紀大和已經是孩子的媽媽,每天都在自習室學到半夜。當時,她們每天只能吃饅頭,2分錢買盤咸菜,但是大家學習的勁頭很足。
經過不懈的努力,各門成績都優的鄧軍,畢業後被留校任教。1984年,她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攻讀了碩士學位,後攻讀了在職博士學位,又獲得了文學博士學位。在一次到俄國交流訪問時,俄方贊賞鄧軍『俄語說得比我們還標准』。2003年,她成為首屆百名『國家教學名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