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哈爾濱人在香港之七--『地產股票』這樣在港上市
2007-06-25 10:06:27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姚綱 於博洋 隋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5日電 題:『地產股票』這樣在港上市

  李增林,1957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管理系,1982年分配到哈爾濱市發改委,1997年時值香港回歸,市裡決定擴展駐港窗口公司在招商引資、融資等方面的作用,責成李增林所在單位做調研和策劃工作。1997年年末,他被派往市政府派駐香港的國利發展有限公司工作,後任副總經理。

  感言:香港回歸祖國後,經濟與內地融合速度的加快,單就在股票市場而言,目前內地企業已經佔到香港股市總市值的半壁江山。

  

  對很多人而言,出門工作如果要乘坐交通工具,頂多就是四個?轆的汽車,而對於哈爾濱人李增林來說,由於每次離家去往的工作地點,遠在中國版圖的南端香港,所以他經常要搭乘兩只翅膀的飛機。從1997年年末至今,他每年都有大部分的時間是在香港工作生活,並頻繁地在哈港兩地奔波。

  金融中心地位強化

  李增林說,在國際上,香港是僅次於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和日本東京的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回歸祖國後,這一地位不但沒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它與內地經濟的融合更加密切了。

  香港當地資本和國外駐港機構眾多,在回歸初期,香港始終是內地吸引外資的最大來源地。即使到現在,由於歐美一些股票資本市場更具有靈活性,哈爾濱市的一些民營企業也開始選擇香港以外的資本市場去融資,但香港在財務顧問服務、注冊境外公司等方面的橋梁作用仍不可忽視。香港股市的最大特點是國際化程度高,機構投資者參與多,因此回歸以來,它成為內地企業、尤其是大型、特大型企業長期的和穩定的融資機器。

  溝通磨合各方共贏

  正因為香港對於內地經貿發展的特殊意義,李增林所在的公司所要面對的,經常是如何讓港商走進來和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問題。起初,由於兩地在政治經濟環境、法律制度以及商業文化和規則的差異,難免會有一些互信缺乏、溝通障礙的問題。比如說,李增林1999年介紹『光宇』赴香港上市,推薦香港的南華證券做保薦人,雙方就是經過一系列磨合,纔最終走到一起的。現在,『光宇』經過IPO首發和二次融資發展很快,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鉛酸蓄電池生產商。對此他認為:『促進互信是根本,我們創造一切機會,讓香港人對哈爾濱增強了解和信任,同時,香港人對內地情感的日益親近,也使他們願意主動了解哈爾濱,尋找共贏的平臺。』

  李增林說,溝通順暢後,往往給雙方帶來的,就是一個共贏的結果。比如『哈啤』2001年赴港上市,就用了國利公司作為國有股代持人身份,順利完成了整個公司的重組整合,後來又引入美國AB公司全面收購哈啤,出現了哈爾濱國資部門、企業、員工、投資者和收購方皆大歡喜的共贏,國有股轉讓增值近10倍。

  公司物業港式管理

  在香港工作多年,不僅李增林個人的某些生活習慣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連管理公司的某些理念也在變化著。

  李增林說,香港寸土寸金,一套四五十平方米的住房,月租金就要八九千元港幣,因此很多精打細算的香港人即使自家住房不寬裕,也會省出一部分地方出租。開始,李增林所在的公司也像很多內地公司一樣,確定了辦公地點就不再變動了,所以公司從1987年成立開始,一直都沒搬過。但在香港多年,公司管理的觀念也開始借鑒和融入香港的方式,由於公司的發展變化,原有的辦公地點已略顯浪費,領導層決定把原有過大的辦公地點出租,再租一間較小的地方辦公。李增林說,自己有房子卻出租,反過來還要花錢再租別人的房子,這在原來的觀念中是不可想象的。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