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石油驕子走出校門。(大慶石油學院提供)
八十年代輔導員正在與大學生談心。(哈爾濱工業大學提供)
八十年代哈工大學生在課堂上制圖。(哈爾濱工業大學提供)
東北網6月25日電 高考,不僅改變了數以千萬計中國人的命運,形成了崇尚科學、崇尚知識、尊重人纔的良好風氣,而且為中國的現代化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人纔,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和現代化的進程。恢復高考制度,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對中國過去和未來的發展影響都是深遠的。今天,我們在回顧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時,選取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大慶石油學院兩所重點高校,從他們的變革、發展以及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做出的突出貢獻中,我們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恢復高考對中國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意義。
成就篇
哈工大航天精英的搖籃
『我們為了「神舟」飛船的研制共同奮斗了多年,哈工大為「神舟」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我們就要取得勝利的時候,你們一定要來(分享成功的喜悅)!』
2003年10月,在舉世矚目的『神五』發射前夕,哈工大領導受到邀請,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親歷飛船昇空的歷史時刻!
在總裝備部舉行的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慶功會上,哈工大榮獲了『協作貢獻獎』,受到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將軍的點名表揚;在宇航學會的慶功大會上,原航天工業部老部長等人紛紛向哈工大致謝,胡世祥等校友熱情地與母校代表合影留念……
哈工大今天贏得的榮譽,緣於多年來立足航天、服務航天的歷史,也緣於『神舟』號系列飛船研制的多項技術難題的攻破:KM6工程、返回艙焊接的變形矯形、三軸仿真實驗轉臺、故障診斷系統等等。除了載人飛船的研究,『試驗衛星一號』小衛星的發射成功,探索了一種小衛星研制的新模式與新途徑;微小型航天器新概念、新機理研究等均為重要的航天項目,月球登陸車、深空探測器研究等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據學生工作處不完全統計,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到現在,哈工大已經為航天事業輸送了1萬餘人,佔總畢業人數的10%左右。如今,哈工大的校友遍及航天事業高層指揮、新技術開發以及發射測控等各個領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原總指揮、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李繼耐,我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總指揮欒恩傑、副總指揮胡世祥和馬興瑞,神舟五號飛船系統總指揮袁家軍,神舟六號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總設計師張柏楠,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試驗大隊隊長許達哲,長征二號F火箭總設計師劉竹生、丙火箭副總設計師范瑞祥,KM6總設計師黃本誠,神舟六號副著陸場總指揮吳年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在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航天基地,在上海航天局等航天院所,還有數不清的哈工大校友默默地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奉獻著。
哈工大機器人領先世界
胖鼻子、大耳朵、金頭發,我國首臺面帶擬人化表情的機器人『百智星』憨態可掬,成為兒童智力啟蒙、性格塑造開發的好伙伴;靈活的『雙手』又拽又推,左右移動,三五分鍾便『搞定』病人,不怕X光射線的醫用整骨機器人,幫助患者整骨復位的准確率和成功率達100%;眼觀六路,閃轉騰挪,帶球、進球,我國首個雙足類人足球機器人,為中國捧回了世界冠軍杯……
自1985年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臺華宇弧焊機器人和點焊機器人在哈工大誕生以來,哈工大一直引領中國機器人技術的最新潮流,到目前已經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碼垛機器人、管道機器人、爬壁機器人、智能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微小機器人等數十種應用於不同領域的機器人。
2000年6月,海爾集團與哈工大共同組建了海爾哈工大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兩位『巨人』強強聯合,邁出了機器人產業化的第一步,為中國民族機器人產業的騰飛進行著積極的探索。
有石油的地方
就有大慶石油學院人
在中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有一所與油田相伴而生、與祖國石油石化工業共同成長的全國重點大學———大慶石油學院。
僅在大慶油田,就有60%以上的技術骨乾畢業於大慶石油學院。大慶石油學院充分發揮了根植大慶油田的優勢,形成產學合作的辦學特色,在三次采油、新能源研究等12個研究領域形成了相對穩定、優勢突出、獨具特色的50個研究方向,近三年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1217項。目前,學校科技成果應用率已達到85%以上,每年為油田生產帶來數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
大慶石油學院的辦學歷程,不僅是一部艱難的創業史,更是一部從大慶精神形成到用大慶精神辦學育人的發展史———
學校畢業生中,有很多人走上了領導崗位,在我國石油系統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批石油石化行業科技專家和投身基層、獻身石油的先進典范……那一串串閃光的名字仿佛在證明,哪裡有石油,哪裡就有大慶石油學院人;哪裡有大慶石油學院人,哪裡就有創業者的閃光足跡。
人物篇
王樹國:年輕有為的機器人專家
1977年,他在天津大港油田一處偏僻的鑽井地蹲點,無意中看到一名北京知青在看書復習,這纔知道國家要恢復高考了,他興奮得一夜無眠。
1978年,他站在離家千裡之外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門前,依然不敢相信,多年的『大學夢』已成真!
『恢復高考,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不僅是一代人的命運在改變,更使得祖國從一種動蕩回歸到理性,這是一個重大事件。作為11年淘出的精品,77級大學生忠誠、可靠、重感情、有一定之規,他們對國家、社會、民生充滿了熱情,對自己的大學生身份無比自豪,他們中的許多人從田間地頭走來,成為中國今天的脊梁!』時隔30年,王樹國坐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辦公室裡,回憶起高考往事,仍舊激動萬分。
1989年,在法國巴黎國立高等工藝學院深造兩年後,王樹國放棄了國外的優厚待遇按期回國。『那時候想回國的心情特別迫切,恨不得馬上把自己在國外學到的東西報效給祖國。』
那一年,我國第一個大型『智能機器人結構仿真系統』作為國家重點高科技項目,由哈工大、國防科大等國內5所高校聯合承擔,66名課題組成員來自全國各地,年僅31歲的王樹國擔任了項目總師。三年後,課題組研制成功的機器人結構仿真系統經專家現場測試,有49項功能達到了國際流行軟件ROBCAD的水平,有7項功能超過其水平,並有10項功能填補其空白。該項成果被評為航天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目前他所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空間機器人仿真的體視建模與微重力環境建模方法』和國家『863』計劃項目『智能機器人VR仿真技術』等也已完成。在智能機器人仿真技術方面的多項研究成果,使他在海內外學術界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許達哲:中國航天的同齡人
『我是中國航天的同齡人。』1956年出生於江西南昌的許達哲,與祖國航天史同齡,由於父母在南昌飛機廠工作,航天夢自小在他心中播下了種子。
1977年9月的一天下午,知青許達哲剛從地裡回來,迎面碰上一個同學:『國家恢復高考了!我們知青可以考大學了!』看著同學手舞足蹈的樣子,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連忙趕回住處打開收音機。當恢復高考的消息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傳出時,他激動地把收音機抱在了懷裡!
在高考前一天下午,許達哲步行20裡山路去了縣城。考完試,他又扛著鋤頭出工了。村裡人都不知道他這兩天去了哪裡,還關切地問,是不是生病了?春節前,當哈工大的錄取通知書飛到眼前時,許達哲激動地流下了淚水。
1985年,許達哲研究生畢業後被分配到了航天一院。此後,在航天一院的17年裡,他從技術員起步,成為一名精通管理的航天技術專家。在1992年至1995年的4年裡,中國運載火箭研究處於低潮,但就在這4年間,許達哲先後擔任了長征二號與國家戰術導彈多個型號的總指揮工作,成功率達到了97%。
200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迎來了30歲生日,時任中國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的許達哲在紀念會上宣布:『自1997年以來,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主研制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成功發射15次,將21顆衛星和1艘試驗載人飛船送入預定軌道。連續3年百分之百的發射成功率,向世界證明了長征火箭的可靠性。』
2002年,在許達哲本科畢業20年後,他被任命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開始了作為航天高級決策人員的新征程。
劉揚:碩果滿枝的石油專家
1977年冬天,關閉10年之久的高考大門終於重新打開了。這一決策,調動了那個時代所有渴望知識的人的積極性,也包括他,當時還是普通工人的劉揚。
『在1977年高考之前,我是一名石油工人,參加石油會戰。我還清楚地記得,有一年春節,在天寒地凍的野外,觀看電影《創業》,我眼淚禁不住流下來。我也記得在深夜、在野外的帳篷裡,聽別人講《第二次握手》,科學家的風采深深地感染著我。那時,對科學、對知識的渴望非常迫切。得知恢復高考的消息,我和許多知青都激動萬分。雖然只有三周的復習時間,但我知道機會難得,於是全力以赴,夜以繼日地復習。』
考試結果出來了,劉揚被大慶石油學院錄取!當時的興奮和好心情持續了很久,現在回想起來,已是大慶石油學院校長、『跨世紀學科帶頭人』的劉揚,仍然會激動不已。
在大慶石油學院,劉揚保持著多個『第一』:恢復高考後第一批通過正規高考招收的大學生;第一批正式錄取的碩士研究生;第一個考上博士研究生的人;第一批破格晉昇為副教授;第一個破格晉昇為正教授。
30年彈指一揮間,當年的77級大學生,如今活躍在行政、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有不少人成為社會的棟梁之纔和中流砥柱。而劉揚,則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石油事業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在多年的領導及學術生涯中,他不僅在科技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還培養了大量石油人纔,建立了合理的科研梯隊。他從事各類石油工程問題的優化、可靠性分析、仿真和安全評估技術的研究,十餘年來共承擔國家、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省、市等各級科研項目50多項,榮獲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黑龍江省首屆青年科技獎等各種獎項。
探索篇
培養創新型科技人纔———哈工大二院士談高校人纔培養
杜善義院士:未來的科技創新是合作和競爭並存
『從整個的科技發展來看,未來的科技創新將是全球的合作和競爭並存。』杜善義院士說,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合作本身也是創新。國際合作會給我們提供更多更好的機會,而從整個經濟形態看,要發展就要有創新。在市場經濟形勢下,我們要開闢自己在學術領域的市場。創新和財富、資本息息相關,創新多了,你在現實中積累的財富就多了。有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纔受歡迎
杜院士說,在人纔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大學生找工作是一個社會問題,雙向選擇很難令雙方都滿意,這裡就有一個競爭問題。用人單位選人要看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更要看他的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就目前社會發展的特點來看,不管是在人纔市場還是經濟市場,有創新思想的人纔有競爭力,纔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導師要給學生留下創新空間
杜院士說,創新是一個過程,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達到自己科研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導師要給學生留一個創新的空間。也許有的導師水平很高,但培養不出高水平的學生,為什麼呢?杜院士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我領學生去打獵,能不能打到獵物要看學生,而有沒有獵物則要看導師。要有『爭做第一』的競爭意識
杜院士為研究生從事創新活動提出了建議:首先,興趣很重要。影響創新實踐的因素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智力因素,如記憶力、歸納力、表達能力等。另一種是非智力因素,如興趣、習慣等。研究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非智力因素,激發和培養自己的主動性;其次,獨立性很重要。研究生在進入課題階段時,問題會有,但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會有,而且往往有很多種。如果一有問題就去找導師或其他同學,那就不是創新,而是別人對你的啟發。第三,善於發現新問題。在整個科研或創新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能不能發現問題。能夠發現問題,然後獨立去攻克問題,就是創新。第四,要解放思想。不要因為導師的成績而過於依賴導師,也不能迷信一些所謂的權威,令其成為研究生科技創新的枷鎖。第五,要有爭做第一的競爭意識。這種意識不是空想,要通過個人努力,因為要做第一,肯定要有創新。黃文虎院士: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要靠具體項目
黃院士說,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不是依靠上課就可以培養出來的,他通過對研究生進行具體項目的工作,然後由學位論文來體現。所以,對於學位論文的要求,第一是選題。題選得好纔可能有好的成果;第二是調研,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國內外對此問題的研究現狀。第三是合理安排計劃。博士學位的培養要『高不封頂,下有底線』
博士學位是學校培養人纔體系中的最高層次,其評價工作十分復雜,黃院士認為應該是『高不封頂,下有底線』,對『創造性』要有更廣泛的理解:認為有新的科學發現,提出了新的理論方法,是屬於創造性成果;應用已有的理論方法,解決了科學上、工程中的新的問題,也是創造性成果;提出新的實驗原理和新的實驗方法,是屬於創造性成果;利用已有的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法,獲得新的實驗結果,也是創造性成果。因此要全面評價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