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8日電 題:哈爾濱市政協歷時三個月完成對哈爾濱市園區經濟發展狀況調研後提出—讓園區經濟成為引領經濟騰飛的發動機
調查背景:區域經濟園區化,園區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集聚化,已經成為新一輪城市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征。國內越來越多的城市把大力發展園區經濟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引擎,作為承接國際產業分工和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重要載體。
哈爾濱市園區經濟發展已經取得可喜成果,逐漸成為引導和牽動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但橫向與南方發達城市比,仍有較大距離。
從今年四月份開始,市政協主席鄒新生、副主席葛喜東率領市政協經濟委、研究室會同市民革、市民盟、市民進、市九三學社和市工商聯,組織部分政協常委、委員和專家學者就哈爾濱市園區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調研組還赴杭州、南京、寧波、武漢、合肥等地進行了學習考察。在昨天舉行的市政協十一屆二次常委會上,委員們認為,園區經濟將成為哈爾濱市經濟騰飛的發動機和戰略平臺,同時,伴隨著園區經濟的大發展,困擾哈爾濱市多年的產業『虛高度化』、『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城市資源獨立甚至互相掣肘等難題也將迎刃而解。
現狀發展滯後不容樂觀
工業園區開發率只有37%
數字信息:哈爾濱高新區是哈爾濱市、黑龍江省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龍頭,產值佔全市76.5%,佔全省40.8%,但根據國家科技部提供的數據,綜合全國53個國家級高新區效益情況,哈爾濱高新區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一,總收入、增加值、淨利潤、上繳稅額都較低。
委員分析:哈爾濱市現有工業園區57個,其中,國家級園區兩個,省級26個,市級13個。但工業園開發率只有37%,還有長期佔地不開工的企業或『半截子』工程。縱向比哈爾濱市園區經濟發展取得一定成果,但橫向比較,哈爾濱市園區發展總體規模小、經濟總量不夠大、缺少成規模的產業集群、缺乏統一規劃、布局分散、特色不突出等問題。
究其原因,規模偏小、效益差和關聯度低是制約哈爾濱市高新區發展的主要因素。有調查顯示,高新區內有近30%的企業不屬高新技術企業,許多企業實際從事的只是一些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同時,還存在一些沒有什麼關聯度的一般性企業『紮堆』問題,產業與產業之間尚未形成高新區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和配套,產業孤島問題比較突出。此外,土地面積小也制約了發展。
科技潛力第一綜合競爭力倒第一
數字信息:哈爾濱市高新技術產值10年增長9.58倍,科技潛力指數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一,但高新技術產業綜合競爭力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15位。
委員分析:高新技術產業綜合競爭力既是反映一個城市(或地區)綜合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集經濟、社會、基礎設施、環境、科技、文教等各類發展指數為一體的先導性指標。科技潛力大在於哈爾濱市有人纔潛力大和科技成果數量多的優勢,而劣勢是產業規模相對小,高新技術投入不足、研發投入嚴重不足等。
經驗搭臺聚力成效顯著
一個開發區帶活一個縣
委員調查:賓縣距哈爾濱市區63公裡,曾是全省有名的農業大縣,多年來堅持『三黃』(黃豆、黃煙、黃米)興縣,經濟發展一度緩慢。2002年初,賓縣明確工作重點和主攻方向:舉全縣之力,在賓西鎮闢建省級經濟開發區,實行工業強縣。賓西開發區的建設,有力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三年時間,賓縣完成了由農業縣到工業縣的蛻變: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實現81.8億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其中工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38.3%。
2006年,賓縣已引進固定資產投資超千萬元的項目60個,其中超億元項目25個,超5000萬元項目18個,總投資206億元。預計項目全部達產後可實現產值300億元,稅金30億元,安置勞動力3.5萬人。
同時,賓西開發區的建設,使城中村得以改造,2006年,賓縣將位於開發區內的西川村5個自然屯的246戶農戶進行了整體搬遷,規劃建設了一處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西川新村。
蛻變緣於工業園區
委員分析:由農業縣轉變為工業縣,少則十餘年,多則數十年。然而,賓縣僅僅用了三年多時間,就實現了跨越發展。借助開發區,賓縣搭建起工業經濟發展的新平臺,集聚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加快了招商引資戰略昇級,並為長遠發展積蓄了潛能。賓西開發區的成功經驗同時證明,發展園區經濟是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發展園區經濟,可以加快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中心村鎮集中,土地向規模效益集中,進而帶動村鎮改造,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長久動力和活力。
對策整合資源科學發展
委員認為,發展園區經濟是推動工業化進程,實現工業強市的戰略舉措,哈爾濱市應積極借鑒兄弟城市經驗,把園區經濟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牛鼻子來抓。
重新評估做好新一輪發展規劃
摸清現狀,審視已有規劃,進行重新評估,高品位、高標准、高水平、高效率、前瞻性地做好新一輪園區發展規劃:
———把園區規劃與發展哈大齊工業走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相結合,與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相結合,與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和環境保護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城鎮化進程及行政區劃調整相結合。
———規劃重點是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確定主導產業、重點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相互關聯的產業集群和集聚優勢;由求商、招商向選商、擇商轉變,確保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下大力氣引進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制定政策,解決各區、縣(市)盲目引進和相互競爭問題,形成利益共享機制,使區域性優勢產業和資源向同質園區集聚。同時,規劃要突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科學有序發展各級各類園區經濟
整合資源,集中必要財力、物力,調動各方面特別是區縣(市)發展園區經濟的積極性,科學有序地發展各級各類園區經濟,建議深入研究、科學發展以下五類園區經濟:發展壯大現有國家級、省級工業園區(新區);整合提昇現有區縣(市)工業園區,重新規劃布局,研究出臺支持政策措施;積極創建都市工業園,明確產業布局和功能定位,搭建增強發展後勁的新的平臺和載體;大力發展各級各類特色產業園區,哈爾濱市應以對俄、對韓為主攻方向;大力支持大學(所)創辦科技園和孵化基地。
破解園區建設『瓶頸』問題
突破土地『瓶頸』,正視土地『紅線』問題,向政策要土地,向規劃要土地,向管理要土地,向閑置和空閑要土地;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籌措資金,應從財政支持、爭取銀行貸款以及市場化融資三個方面來解決;破解環保難題,實行環境評價,加強環保審批管理,政府應出臺政策,支持利廢企業入園,對於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應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同時啟動一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
加強政策支持提高服務水平
———加強領導和政策支持。目前,哈爾濱市園區缺少一個綜合的管理機構,市政府可考慮成立園區發展領導小組,對全市園區建設和發展進行統一指導、統一規劃、制定實施統一政策。利用財稅杠杆支持園區經濟發展,加強財稅政策對發展園區經濟的引導作用。
———提高服務水平,重點提高軟環境方面的服務水平,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兩制』、『三個一』的服務機制;健全園區社會化服務體系,引進中介機構,建立園區內局域網,提高園區整體服務水平。
———進一步完善園區管理機制,建立科學的考核激勵機制和園區服務協調機制。
建言委員:
徐樹紅陳 健張勁松於志平倪小平
王明纔范 華李照陽龐 軍梁志強
李宏君高長元白 雲王繼偉
●園區經濟是指在規定的區域內,通過科學規劃、特殊的政策、配套的設備、完善的管理和服務,實現項目、資金、人纔、技術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益,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集群和塊狀經濟。
●截至2006年末,哈爾濱市共有57個工業園區,規劃建設面積557平方公裡,佔規劃面積27.8%,完成基礎設施投入87億元,實現銷售收入946.2億元。
●哈爾濱市園區環境建設投入每平方公裡不足4000萬元,蘇州工業園每平方公裡基礎設施投入已達3.8億元。蘇州工業園比哈爾濱市起步晚,但啟動後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6年工業總產值已達2100億元。杭州市工業功能區2004年起步,現在總產值已達1949億元。
他山之石
園區經濟拉動沈陽經濟快跑
今年一季度,哈爾濱市投資規模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後,特別是同一發展區域的沈陽市明顯高於哈爾濱市。
沈陽市投資規模從2001年低於哈爾濱市到急速高於哈爾濱市,同屬一類區域的兩座城市,短短幾年有這麼大反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沈陽市工業規模投資大、且再投資潛力巨大是重要原因。近年來,沈陽市以發展園區經濟為重點,不斷拓展工業發展空間,鐵西老工業區改造和沈北新區、歐盟經濟開發區等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全面展開。同時,沈陽市嚴肅查處行政不作為、亂作為,園區已經真正成為吸納投資的『窪地』、聚集人纔的『高地』、興業發展的『重地』和客商發財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