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日電 5月20日,隨著一股濃煙昇空而起,大唐佳木斯第二發電廠在東北地區率先爆破拆除。這是一個信號,更是一個縮影。它昭示著節能減排在我省不僅是堅強的決心,更變成了有力步驟。
作為能源生產和消費大省,以資源、能源高消耗為主的重型工業,成為我省許多地區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首要支柱產業,產業結構『重型化』是能耗居高不下的『慣性』所在。現在,國家打出了節能減排的『重拳』,單純的『GDP崇拜』已經走到盡頭,我省開始向高耗能『宣戰』。
國家下達『軍令狀』
近年來,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的呼聲一直沒有間斷,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也一直在進行中。但資源大省固有的資源稟賦使大家並未真正繃緊節能減排這根神經,受原有產業結構的影響,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變。2006年,我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均未完成預期目標。
記者從省發改委了解到,根據國家下達的控制計劃,到2010年,我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由2005年的1.46噸標准煤下降到1.17噸標准煤以下,降低20%,年均需下降4%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由50.8萬噸減少到49.8萬噸,下降2%,年均需下降0.4%以上;化學需氧量由50.4萬噸減少到45.2萬噸,下降10.3%,年均需下降2.1%。
這絕對不是一個可以唾手可得的目標。業內人士指出,由於2006年我省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均未達標,今後4年的任務更加艱巨。
專家診斷高耗能『病因』
節能減排形勢嚴峻,其根源何在?專家詳細診斷『病因』。
其一,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亟待優化。我省產業結構中,低能耗的第三產業規模較小、增長較慢,僅佔經濟總量的33.5%,低於全國平均水平6.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以高能耗為特征的第二產業比重高、發展快,佔全省經濟總量54.6%,高於全國平均水平6.1個百分點。再看能源消費結構,原煤佔64.7%,石油佔30.9%,天然氣和水電僅佔4.2%和0.2%,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均屬起步階段。這種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是我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偏高的重要原因。
其二,主要污染物減排難度大。我省由於煤炭含硫量低,不屬於國家劃定的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區,二氧化硫減排的措施少、空間小,得不到國家重點脫硫工程規劃項目和資金支持。從產業發展看,『十一五』期間,我省將建設東部煤電化基地,二氧化硫總量需求呈增加趨勢,完成國家核定的減排計劃難度非常大。由於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滯後,全省僅有6個市、1個縣建成了11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城鎮污水處理率僅為30.3%,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5.7個百分點,與『十一五』目標的差距很大。
其三,促進節能減排的法規和政策支持體系尚不完善。節能減排相關法規的制定工作滯後,已有的一些法規和政策落實不到位。土地、能源、水等重要資源產品的價格,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資源使用成本和環境治理成本。
其四,亟待建立節能減排的推進機制。一些地方和部門尚未樹立起正確的政績觀,對節能減排工作缺乏強有力的推進措施。同時,節能減排基礎工作十分薄弱,專業人員缺乏,技術開發投入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全省尚未建立一個完整統一的節能減排信息系統。
開『處方』對癥下藥
記者從省發改委和省經委了解到,今明兩年,要在進一步完善節能減排政策和體制機制基礎上,根據我省處於工業化中期、重化工比重大的省情,重點圍繞電力、水泥、煤炭、造紙、焦炭、鐵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進一步提高行業准入門檻,嚴把節能環保評審關,按照淘汰關停、限期整改和加快技術改造昇級三大類,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及設備進行甄別,以上大壓小、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技術和設備為主攻方向,為發展優勢主導產業騰出空間。
據透露,節能減排的具體措施將主要圍繞著這樣幾個方面:加快構建節能環保型產業結構;全面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推動重點企業和重點領域節能盡快取得實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等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