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日電 崔國文,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草業科學系教授,省科技廳科技援藏項目『種草養畜與青貯飼料技術推廣』負責人。
2005年,崔國文教授第一次從哈爾濱奔赴西藏日喀則。之後的兩年多時間裡,他先後5次往返於這條神奇的天路。
播下希望的種子
2005年7月,崔國文第一次走進西藏。一下飛機,高原反應就來了,一連幾天,頭痛,嘴脣發紫,失眠,反應遲鈍,吃飯味同嚼蠟。
他克服身體不適進行調研,發現日喀則地區畜牧業佔95%%以上,是最適合的實驗點。江當鄉是日喀則出了名的乾旱鄉。這裡草場長期超載,植被退化程度驚人。這裡很窮,人們穿的藏袍是自家?牛毛織的,冬夏一身。『西藏的生態不能再這樣惡化下去,當地人,也不能再這樣窮下去。』崔國文將實驗基地定在日喀則地區農科所和江當鄉。
2006年5月,日喀則的春天來了。崔國文將我省的大農業優勢技術與西藏的實際相結合,引進了黑小麥、紫花苜蓿等24個牧草品種。他帶領課題組種植了40畝分別從俄羅斯和青海引進的燕麥草品種,連同其它種子,100畝的實驗田在江當鄉陸續播種。
省科技廳組織項目主持單位與江當鄉政府簽訂了保障種草農戶利益的『協議書』,規定項目主持單位根據農戶實際種植面積提供每畝200元的示范田補償費。常年種青稞、靠天然放牧的牧民不會種草,崔教授就手把手教他們松土、撒草籽、澆水等。為距實驗基地近,技術指導方便,崔教授就住在鄉裡。早晚溫差大,屋裡沒暖氣,晚上看資料時得將被子全裹在身上,只露出腦袋。
荒涼中長出一片新綠
兩個月後,這100畝實驗田長成了一大片綠油油的牧草地,牧民歡心雀躍。
7月的西藏,陽光清徹、犀利,牧草田裡,崔教授的臉上感覺火辣辣的,手一抹,生疼;再一看,手上有一塊兒皮。藏民拿來酥油給他抹上,可依舊疼。沒幾天,臉上就掉了一層皮。等回到哈爾濱,又掉了一層皮,昔日的『白面書生』變成了『紅臉關公』。
9月是最關鍵的收獲期,收割後統計出各種牧草的數據,就可以選出在西藏最具適應性、經濟性和實用性的優良草種。不料,崔國文從學校趕回來時江當鄉農科所的實驗田被放牧了。幸好他提前加了雙保險,在加瑪卡村另種了一部分實驗田作為備份。收割、統計、分析,得出24個牧草品種對比試驗結果:適合當地種植的有燕麥草、箭捨豌豆、飼草型小黑麥等6個一年生牧草品種,多年生牧草品種1個。崔國文將燕麥草和箭捨豌豆混播,不但提高了牧草產量,還大大提高了牧草的營養價值和適口性。在遇到當地罕見乾旱的情況下,燕麥草的乾草產量達到了平均畝產800公斤以上。西藏的飼草第一次打成了捆。
2007年5月,日喀則的春天又來了。根據2006年的實驗,課題組最終確定,大面積推廣種植燕麥草、箭捨豌豆和紫花苜蓿。實驗播種面積擴展到300畝,雖然補貼減為每兩畝300元,牧民們卻主動找他要種子。
崔國文的額外收獲
『崔教授從5000公裡遠的地方來幫我們,我們非常感謝,代表全村人送這些藏雞蛋。』這是去年『五一』崔國文回家時加瑪卡村村長送給他一筐藏雞蛋時說的話。藏雞蛋是藏民送人的最好禮物,這26個雞蛋是全村人湊齊的。崔國文沒捨得吃,孵化成小雞,作為一個品種交給東北農大的一個老師照看。
有些收獲是帶不回來的。2006年牧草收割結束後,當地村民自發為崔國文做了一頓『大餐』———他們過年纔吃的用?牛肉包成的『藏餃』。『藏民的笑是最真誠,最純朴的,無法用語言表達。』說這話時,崔國文一直不停的喝水。從西藏回來後,他的嗓子是啞的,一直沒好。
6月25日,崔國文還要去西藏,這回他要在科技部全國科技援藏會議上作典型經驗介紹。崔國文准備今年向西藏運輸一臺4噸重的飼草加工打捆機,以便把豐收的飼草經過打捆機加工後保存、運輸。他說,下一步,要擴大牧草種植面積,實現乾草生產產業化,使日喀則市成為西藏重要的牧草生產加工基地。
科技援藏,黑龍江送去的不僅有資金、有專家實地指導,更有希望的種子,沿著神奇的天路一路播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