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哈市土地耕暄作業呈下滑趨勢 六成旱田地十年未深耕
2007-07-02 10:53:31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趙淑華 何秀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日電 日前,哈爾濱市政協副主席肖鴻麟帶領部分市政協農業經濟委員會部分專家委員深入哈爾濱市部分縣(市)耕作現場,就農業機械化問題進行歷時1個月的專題調研,結果不容樂觀。

  荒瘦硬:全市60%旱田超10年未深耕

  調查發現,近年來,哈爾濱市土地耕暄作業呈下滑趨勢,土地荒瘦硬問題突出。

  ———耕地土壤板結嚴重,全市有60%的旱田地塊超過10年沒有進行深耕整地作業。據有關農業部門調查,2006年,哈爾濱市機整地面積2348.1萬畝,其中,小型機械作業佔70%以上。按照農藝要求和黑龍江土壤耕作標准,機械整地耕層深度應在16至22厘米之間,而小型機械作業耕深只有8至12厘米,作業環節多,多次重復作業,造成土壤板結。

  ———土地耕暄質量下降。自1990年以來,哈爾濱市機整地標准化作業程度由60%下降到目前的20%,而農機動力配備失衡是重要原因。哈爾濱市現有農機總動力491.7萬千瓦,其中,大中型動力127.5萬千瓦,畝均配備動力0.19千瓦(按需要應配備0.45千瓦);農機具配套比為1??0.97(按需要應在1??2以上)。全市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小型機械多,大中型機械少;農機機頭多、農具少;非田間作業裝備多,田間作業裝備少;耕、種機械多,收獲機械較少。

  效益低:大型農業機械作用難發揮

  ———短視行為影響耕地保養。由於農戶家庭經營耕地規模過小,大型農機具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部分農民在生產中注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發展。由於土地耕暄是一個長期效益,當年成本收不回來,農民認為不合算,不願投入;現行土地流轉速度緩慢。不利於土地向種田大戶和能手轉移,使提高土地產出率受到限制。種糧大戶租用農戶的耕地,只考慮當年收益,不願從長遠考慮,保養耕地。

  ———耕地粗放導致土壤功能衰退。調查發現,小型農機具連年重復作業造成耕地板結。以玉米為例,在玉米栽培過程中,從整地播種到收割,小四輪拖拉機共需在田間進行近10次作業,致使土壤被壓實,土壤團粒結構破壞嚴重。由於耕作粗放,導致耕地用養失調,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大機具減少,牛馬和小四輪耕翻增多,犁地層變淺,土壤滲水,蓄水能力降低使地表徑流增大,加劇了水土流失的進程。根茬還田率低不能補充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消耗,最終導致土壤退化以及土壤功能的衰退,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下降。

  ———機械作業收費十年未漲。據調查,2005年以來,化肥價格上漲幅度每噸在250-600元之間;農藥每噸上漲幅度達20%-30%;小型農機具平均上漲28%;大型農機具(主車)上漲18%。許多農民向委員反映,『國家給予的惠民補貼,都讓生產資料漲價給吃光了,甚至還不夠。』現行的農機作業收費標准每標准畝為10元,是按照1997年柴油每噸2550元的水平測算的。2006年末,柴油的零售價每噸已經漲了2000多元,可機械作業收費一直沒上漲。

  此外,農機作業組織化程度偏低也不容忽視。目前的農機作業市場,有機戶為無機戶的代耕服務主要是通過農民自己銜接。這種缺乏組織的作業方式,造成無機戶作業難,有機戶機械力量閑置浪費等諸多問題。

  多投入:四措施促進農業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不僅能使農民分享工業化、現代化帶來的成果,還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和途徑,因此必須加大工作力度,著力推進。為此,委員們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多渠道解決發展資金。應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引導、農民投入為主體的農機化資金保障體系。政府應繼續增加對農機化的投入,采取提供購機補貼資金等形式,調動農民購置機具和設備的積極性。哈爾濱市每年農機化資金三四百萬元,今年增加到3000萬元,增長幅度看來很大,但是,對作為農業大市的哈爾濱來說還遠遠不夠,一些大城市農機化發展資金每年在五六千萬元。建議哈爾濱市應進一步整合農發基金並向農機化傾斜。同時,還可以采取多渠道融通資金,挖掘農民資金潛力,通過股份制的形式創辦農機經營企業,吸引外資購買大型農機具,興辦高標准農機隊或創辦農機租賃公司。

  ———使耕地向種田能手集中。應加強農機服務組織建設,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鼓勵農村勞動力轉移,使耕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實現土地、勞動力、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探索土地規模經營與農機化雙向互動的有效途徑,依托產業帶適度推進規模經營。如以優質水稻、『雙高』大豆、綠色食品等主導產業基地或地區特色產業帶為依托,集中連片,規模種植。積極鼓勵農機合作組織和有條件的農機大戶對土地集約經營,提高農用和農機的經營效益。

  ———對農機作業進行補貼。在農機購置補貼的基礎上,適時出臺燃油補貼和大型農機具作業補貼政策,調動農民使用大型農業機械的積極性。加強新機具、新技術培訓工作。通過扶持地方農機裝備龍頭企業,為農民提供質優價廉、售後服務好的農機裝備。同時,創新工作思路,把農機推廣工作延伸到新產品的試驗、示范、售後服務等領域,使農民『買得高興,用得放心』,做到『春有機耕現場會、夏有機具展示會、秋有收割現場會』。

  ———堅持『三三』耕作制度建立土壤水庫。即一年深耕,一年淺耕,一年少(免)耕,建立『土壤水庫』,加深土壤耕層,達到改善耕層土壤結構,優化土壤理化性能,促進糧食增產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建立功能完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農機檢修網絡,充分發揮民營修配網點的作用,對其加強管理和質量監控,提高檢修水平和服務質量;鼓勵農機大戶建立符合標准的農機修配網點,發揮農機大戶的技術推廣和示范作用,政府對農業機械協會及農機大戶給予適當的優惠政策,組建並擴大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同時,加強宣傳和貫徹農機法律法規,理順農機管理部門的關系,形成有利於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社會環境。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