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路好了他們回家了 尚志市河東鄉農村公路建設見聞
2007-07-03 10:18:0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陳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致富路修到了家門口。

  東北網7月3日電 尚志市河東鄉的農村公路,終於鋪到了農民家門口。記者在這裡看到,剛剛建成的一條條通鄉、通村、通屯的白色公路已經做到與國道、省道無縫連接。村民說,現在下雨天穿著拖鞋也能走到城裡了。通暢的農村公路,讓那些遠方的游子也踏上了歸程。

  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尚志市河東朝鮮族鄉地處尚志市郊,是全市以水稻生產為主的產糧區。全鄉共有9個行政村,其中朝鮮族村4個,人口5650人,佔總人口的42%,是全市朝鮮族整居地之一。過去全鄉由於地處平原水田區,各村屯道路基礎差,每年道路翻漿現象嚴重,下一點雨、雪,路就成了『大醬缸』,人畜、車無法通行。農民辛辛苦苦種的大米,也因路不好,無人收不得不賤賣,雖然這裡的大米遠近聞名,可家家戶戶的日子並不富裕。但從去年開始,這4個朝鮮族村漸漸有了人氣,因為修到家門口的通村路,把商機也帶到了村子,村裡的人不必非到國外,在家鄉也能『淘金』了。

  第一個回來投資置業的是北興村的李貴龍。他對記者說,他在韓國打工8年,每年過完春節走時,望著站在村口的父母和孩子都是心如刀割。有時也想錢也掙得差不多了,不走了,可在家乾呆又呆不住,那時路不好,村裡一天連個車影都看不到,更別提在家投資乾點啥了。

  去年,全鄉在完成23.3公裡通鄉公路二期工程的基礎上,又投資567萬元,新建了三個村的16.5公裡的通村公路。路修到了家門口,李貴龍也打起了乾點啥的念頭。去年,他投資150萬把閑置多年的村小學校買下,建起了養殖場,又花50萬元買來100多頭黃牛,隨著黃牛的陸續出欄,他又萌生了建一條現代化屠宰線的念頭。在記者采訪時,他正准備去韓國的親友那裡融資。他說,把自己的錢拿出來不算啥,能把國外的錢拿回來建設家鄉纔是本事.

  大星村的金京浩上個世紀90年代去韓國打工,掙了30多萬後回來了,可拿著錢在村裡卻找不到事做,就去哈爾濱開了個飯店。去年家鄉的路修好了,他就把飯店遷回到鄉裡。他說,路好了,乾啥都方便,現在騎自行車到鄉裡,來回就10分鍾。像他這樣去國外淘金後,回鄉投資的人多了,他們紛紛在鄉裡和縣城開店、開廠。據河東鄉黨委書記李東日介紹,大星村有308戶,過去三分之二都在韓國打工,從2005年修建通村公路以來,回鄉投資人員已有200多人。

  一條條通暢的公路,為這些遠方的游子搭起了新的平臺,他們通往幸福的路近了。

  河東大米增值

  河東鄉的種糧大戶裴善哲是該村少數幾個沒去韓國打工的壯年人之一。多年來,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在韓國工作,但對於土地的熱愛使他一直堅守在家鄉。隨著村裡去國外打工人員的增多,撂荒的土地也多了。從2003年起,裴善哲就陸續把這部分土地租賃過來,目前他有水田300畝。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是通村公路讓他實現了靠種地也能致富的願望。通村公路使裴善哲的大米昇值了,腰包鼓了,在家人面前也抬起頭了。

  他對記者說,過去路不好,來收大米的糧商很少,遇上雨天,想把米運出去,就得靠人拉肩扛,不但增加成本,因為沒有競爭,大米的價格也一直上不去。現在路好了,50噸的載重車也能開進來了,每年秋天坐在家裡就有十幾家糧商來收米,價格也比過去每斤上漲了2毛左右。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河東鄉的米業加工廠已由過去的一兩家發展到十幾家,河東大米也擺上了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全國幾十個大城市的超市貨架。去年,該鄉大米產業產值達到2000萬元,比修路前增加了20%。

  糧補款變成了修路錢

  眾所周知,農村公路建設資金是由國家、省市地方政府配套,農民自籌三部分組成,而資金解決的難點就在農民自籌部分,許多農民認為既然是國家修路,錢就應該由國家全拿。而河東鄉的村民因為大多有在國外打工的經歷,生活比較富裕,同時,有了錢後,他們更感到生活環境的重要。

  第一個帶頭交錢的是大星村,去年7月,該村通過一事一議的辦法,集體表決用國家給每戶每畝30元的糧食補貼款修路,第二天,300戶村民就有270戶將糧補款的賬戶卡交到村裡,村民需自籌60萬資金的困難迎刃而解。目前該村的4.2公裡通村公路不但修好,4個自然屯的2.5公裡通屯公路也修到了每家的門口,這裡的姑娘也和城裡的姑娘一樣可以穿著裙子和高跟鞋去鄰居家串門了,回家一看鞋底也和城裡人一樣乾淨,不像過去粘滿泥巴和草屑。大星村的路讓鄰村羡慕,今年路還沒修到長發村,每人100元的修路自籌款就送到了『農路辦』。該村村委會主任對記者說,過去拉電,每家每戶要交十元、八元都不給,現在看到其它村都得到了通村、通屯路的實惠,我們村的村民也急了,都主動掏腰包修路。

  尚志市交通局局長劉志平對記者說,通鄉、通村公路建設項目陸續竣工後,暢通的公路,為廣大城鄉群眾帶來了切實方便,也使鄉村商品特產能夠便捷流通,這成為破解農村公路建設資金難題的催化劑。作為我省水稻優良品種試驗基地的河東朝鮮族鄉通過村民『一事一議』,目前有四個村村民使用『兩免一補』資金165萬元建設通村公路十幾公裡,目前大星、太陽、南興等四個村近200個農戶從家到高速公路實現了水泥路面的無縫連接。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該市交通局認為,農民有了『致富路』僅僅解決了通暢問題,下一步他們還要努力提昇農村公路的品位,將已完工的農村公路兩側綠化工作列入日程。今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該局對已完工的農村公路進行了層遞綠化,即在新路肩兩側打樹床新植榆樹牆,全市共投入資金20餘萬元,植樹60多萬株。其中綠化榆樹牆59.4公裡。同時河東鄉四個通村路建設示范村屯新植雲杉、梧桐、四季景帶和多季玫瑰10萬株長度7公裡。同時實施對已綠化的農村公路樹床至白色路面間的軟路面種草綠化,進而形成公路綠化階梯,提高農村公路品位。真正讓農村公路不僅成為農民的『致富路』,還要成為反映新農村面貌的『景觀路』。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