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3日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呼蘭區第一殯儀館每年1000餘具遺體火化後,僅有不足一半的家屬選擇在殯儀館存放,其他部分都選擇二次土葬,使得火化流於形式。
『你隨便到各鄉鎮的村屯走一走,田間地頭到處都是墳包。這些墳包有的埋遺體,有的埋骨灰,一半的火葬流於形式。』呼蘭區第一殯儀館副館長付慶祥無奈地告訴記者。據介紹,土葬回潮在呼蘭區是個普遍現象,位於城區邊緣的第一殯儀館,基本上火化的都是城區的死者,緊鄰城區的鄉鎮還有少部分人選擇火化,邊遠的鄉鎮基本上都選擇土葬,到殯儀館火化的遺體越來越少。采訪中第一殯儀館館長劉波向記者傾吐了自己的無奈。擁有執法資格證的劉波說,接到群眾舉報後,他們也無法進行嚴肅處理,只能選擇勸說。有的喪主表面說得很好———你們先走吧,我們馬上把棺材挖出來,送到殯儀館。執法者前腳走了,他們馬上把屍體埋起來,對此執法者也沒有有效的管理辦法。記者看到了劉波出示的殯葬管理辦法,其中規定:擅自掩埋遺體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但是這個管理辦法執行起來相當困難。劉波說,這幾年土葬回潮有目共睹。殯儀館最好的時候,每年火化3000多具遺體,現在每年在1000具左右。即使火化的部分,也有大部分選擇二次土葬。
劉波說,每年火化的1000具左右的遺體中,只有500具左右的骨灰盒,選擇在殯儀館存放,其他部分都起個墳包,使得火葬流於形式。如何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用文明的方法寄托對逝者的哀思,是制止土葬回潮的關鍵。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