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5日電 7月1開始,省委政法委調研員張望朝連續出現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他講述的內容是『楊子榮』。他既不是教授又不是學者,一個政法乾部怎麼登上央視《百家講壇》的呢?日前,記者對其進行了專訪。
張望朝
1965年11月出生在牡丹江市。黑龍江大學法律系畢業,一直在政法部門工作。業餘時間搞文學創作,經常在《當代作家》、《北方文學》等刊物上發表作品,並多次獲獎。
《百家講壇》沒有潛規則
記者:央視《百家講壇》『七一』推出的一個獻禮節目,就是你講的楊子榮,請談談《百家講壇》為什麼選擇了你。
張望朝:我不是大學教授,不是職業學者,上《百家講壇》肯定會受到身份上的質疑,對此我早有准備。按我的理解,《百家講壇》不是學術講壇,而是文化講壇,文化高於學術,文化是大道,大道無術,學術是小道,小道有法。我這麼說不是瞧不起學術,不是瞧不起職業學者,更不是自我抬高。我在文化上、學術上還有很多不足,還需要學習。我對《百家講壇》最深切的感受是,那裡沒有潛規則,只有大文化。和我合作的那幾位編審老師都有很高的人文修養。在用人方面,他們很大氣,也很嚴格,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我是經過試講纔正式上壇的。
記者:你為什麼要講楊子榮,這與你所學的專業、從事的政法工作,還有你的文學創作有關系嗎?
張望朝:我講楊子榮,選擇了三個角度。一是人性的角度。文學就是人學,我要還原的,恰恰是一個人性化的楊子榮。楊子榮是人,是個和我們一樣的人,他有著普通人的一切情感。他參加共產黨的軍隊,是出於對共產黨的信仰,是不甘心當一輩子農民,他覺得自己成為一個革命軍人纔能實現人生的價值。他犧牲的時候沒喊什麼革命口號,一中彈就倒下了,他也是血肉之軀。二是黨性的角度。我要讓觀眾在楊子榮身上看到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的先進性,這個先進性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上。楊子榮對付土匪,主要是『抓』,而不是『殺』。三是法治的角度。過去一些革命戰爭題材的文藝作品往往忽略了這一點,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敵人就可以殺。事實不是這樣的,我黨是特別強調法治的。就說座山雕吧,不少人以為真實的座山雕被楊子榮活捉後給人民政府槍斃了,其實沒有,他是經過公開審判後關進監獄,最後死在獄中的。為什麼沒殺他?因為他罪不至死,那個時候我黨就有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我要用史實證明,中國共產黨最講人權,也最講法治。人性,黨性,法治,這些正是我每天都要面對的東西,我講楊子榮,覺得是很自然的事情。
要與易中天叫板
記者:你說過,要用你講的紅色英雄與易中天講的灰色英雄叫板,為什麼要把三國時代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物稱為灰色英雄?
張望朝:我曾說過,我要用我黨的紅色英雄與易中天老師說的那些三國時代的灰色英雄叫板,這話帶有調侃的性質。易中天是我十分推崇的人物,我還說過,平生不求做高官,唯願一識易中天。他講歷史講人文講得確實好,而且也不完全是調侃。為什麼呢?自古以來中國的政治斗爭實質就是爭奪權力的斗爭,而不是改變法律制度的斗爭,曹操想當皇帝,劉備想當皇帝,孫權想當皇帝,他們是英雄,但他們圖謀的是一己之私,我只能叫他們灰色英雄。我認為就連《三國演義》中那個忠義千秋的關雲長,也是個灰色英雄。他的忠義是對劉備統治集團的忠義,是小忠小義。共產黨領導的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是要以建立新的合理的政治法律制度為初級追求,以實現人人得以徹底解放的共產主義為終極追求的革命,楊子榮這類的紅色英雄不是為某個人、某個政治集團犧牲的,而是為一個民族的解放犧牲的,他們的風采應當超過過去的英雄。當然,楊子榮與曹操沒有什麼可比性,客觀地說,楊子榮是英雄人物,構不成一個歷史人物,我只想用紅色英雄與灰色英雄叫板的說法,要把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同中國歷史上的權力爭斗區分清楚。
記者:楊子榮精神在今天還有價值嗎?就政法工作而言,你認為楊子榮精神還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張望朝:當然有價值。政法工作是什麼工作,是面對各種激烈矛盾衝突的工作,是隨時可能遇上危險,要求你必要時獻出生命的工作。多少公安人員在抓捕罪犯的時候犧牲了?多少法官在調查取證的途中累倒了?多少檢察官受到過腐敗勢力威脅?沒有楊子榮精神行嗎?我認識的一個刑警,抓捕一個犯罪嫌疑人的時候,那個犯罪嫌疑人要點燃煤氣罐,說要跟那位刑警同歸於盡,但刑警硬是一點沒退縮,最後用眼神把那小子逼得放下了打火機和煤氣罐,乖乖就擒了,這就是楊子榮精神的威力。
此外,楊子榮的戰斗理念也值得政法工作者學習。我說過,對付土匪,他主要是『抓』,而不是『殺』,這種革命的人道主義精神應當轉化為今天的一種尊重人權的執法理念,一種人本主義執法思想。今天的無罪推定、疑罪從無原則,我國法律對人權的保護,包括對罪犯的人權的保護,我們最近提出的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這些東西的精神實質與我黨戰爭年代所崇尚的革命人道主義的精神實質是血脈相連的。比如有個地方,把抓到的嫖客拉到大街上去示眾,還當個好事在新聞媒體上宣傳,真不知道這些執法人員是怎麼想的。
《百家講壇》會催生出一個新職業
記者:你怎樣看待《百家講壇》這個欄目?
張望朝:我認為《百家講壇》是一個非常好的傳播先進文化的平臺,它的貢獻是巨大的。第一,我認為它提高了大眾的人文修養。聽易中天,不少觀眾了解了歷史上的三國,從小說和評書制造的誤區中擺脫出來。一個文明如此悠久的民族,多數人了解的歷史竟然是小說家和江湖藝人編造出來的,這太可怕了。第二,它造就了幾個文化明星。說易中天是學術明星是不准確的,他是文化明星。一個文化大國的天空中不能只有歌星影星,更要有文化明星,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用先進的文化引領大眾,對於一個曾經飽受反動統治者愚弄的民族來說,太重要了。第三,它營造了一種非常和諧的文化氣氛,你可以推崇儒家,我可以推崇法家,不同的文化見解,不同的講解風格,都可以亮相。《百家講壇》上多的是相互微笑和寬容,沒有你死我活的爭斗,沒有板起面孔居高臨下的教師爺面孔。平易,開放,包容,和諧,中國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文化氛圍。第四,它可能催生一個新有職業,就是專職面向大眾的文化傳播人。這個職業,不同於大學教授,也不同於電視主持人,但要有教授的學養、明星的風采和主持人的口纔。如果這個職業真的誕生了,易中天可能就是這一行的祖師爺。
記者:你在文化講座方面還有什麼打算?
張望朝:我當然是希望《百家講壇》能給我更多的機會,也希望我省的電視臺開創自己的文化講壇。我想我應當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更多地把我能講的東西講出來!更主要的,我還要多學習多充電,什麼都不學,光會耍嘴皮子,那絕對不行,大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是聽眾更是老師啊。
還有個問題我想說一說。最近一個時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成了一個文化熱點,出現了好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過去我們曾把孔子思想不分清紅皂白地批倒批臭,今天一些人又不辨良莠地把孔子所有的思想都捧上了天等等。弘揚傳統文化是對的,但要搞清應當弘揚什麼,對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人道主義的弘揚是不是更重要一些?是不是更能對我們的事業產生積極作用?是不是更能體現中國當代文化的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