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6日電 2001年,哈爾濱利民經濟技術開發區抓住我省全面開發北藥的戰略機遇,闢建醫藥科技園區。2002年末,利民醫藥科技園區被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利民醫藥產業基地。幾年來,園區的醫藥產業集群式發展壯大,目前共引進醫藥企業29戶,濟仁藥業、天宏藥業、兒童藥業等23戶企業均已通過國家GMP認證,他們不斷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產品,帶動園區產值連年翻番。
優質服務
日前,記者走進哈爾濱利民醫藥科技園區,醫藥企業的生產線在不停地運轉。在利民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記者見到了副主任馬志義。他說:『只要園區內的企業不放假,我們就不休息。企業上門,隨時能找到工作人員。』
目前,園區共引進29戶醫藥企業,投資總額20億元,設計生產能力年產值可達100億元。2006年,園區總產值達33.6億元,利稅6.93億元。
據介紹,園區從引進第一家制藥企業開始,就抓住國家對制藥企業實行GMP標准的契機,制訂了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緊緊圍繞高科技醫藥產業,引進與高科技產業關聯性強的企業,促進在園區內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我省還組織各職能部門從土地、稅收、貸款等方面制定了針對園區的優惠政策,並提供各種優質服務,鼓勵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
變『管理』為『服務』,管委會轉變政府職能是園區聚攏高科技醫藥企業的原因之一。一些審批項目沒等企業登門,審批部門就送到了企業。在服務機制上,實行首問負責制、限時服務制、無償代辦制、跟蹤服務制等多項制度,特別是針對行政審批事項,建立了『棄時計分』工作體制,原來需要跑一兩個月的審批事項,現在只需幾分鍾就辦好了。管委會還將服務延伸到市場,每年帶隊參加國際國內的各種大型展銷會、博覽會、專業性產品推介會等,無償為企業提供展位,有的企業去不了人,就由開發區的工作人員帶上其產品,幫助進行宣傳。
園區形成了生產兼研發並行的企業發展格局,為建立專業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創造了條件。園區內投產的23戶企業以醫藥市場要求為導向自主創新,不斷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產品。
『沒有自主創新的後續品種,企業就沒有發展。』哈爾濱三聯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滿芳告訴記者,該公司成立於1996年,2001年進入園區時僅有幾十名員工,產值4000萬元,6年來迅速發展,如今已有員工800餘人,年產值1.26億元。這是因為公司入園後走上了科技興企的道路,建立了研發中心,著重產品的開發與創新,並先後與國內十餘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技術協作關系,保證不斷地推出高科技含量產品。他們研制的治療乙肝和艾滋病的新產品拉米夫定被國家科技部列為863計劃,並獲得國家資金支持。2006年,新型抗抑郁藥米氮平片上市,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大幅提昇。目前該公司通過省藥監局審評,報國家的新藥申請共有60多個,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為推進醫藥研發和產業化,省科技廳重點引導大學、研究院所同醫藥科技園區企業合作,促進產學研結合,研制開發新藥產品,解決科研、生產相關技術難題;加大對園區的科技攻關項目和產業化項目的支持力度,加強資金投入;通過創新體系網絡,整合全省重點實驗室資源,為園區各企業的新藥研發提供保證。拒絕污染
印象中,只要有醫藥企業的地方,空氣中就會彌漫著刺鼻的化學品味道。然而,在這醫藥企業林立的園區內,記者卻沒有聞到任何異味,相反,這裡草木茂盛,空氣清新。馬志義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園區從引進第一家制藥企業開始,就堅絕摒棄不符合產業導向和環保要求的項目。醫藥園區內的醫藥企業均是按照GMP標准進行建設,保證環境的清潔。去年有兩戶實力雄厚的大型醫藥公司有意在園區內建立藥品初加工企業,投產後定然會有可觀的稅收,但由於企業在種養殖藥品時會產生殘渣,嚴重污染環境,管委會毅然拒絕這兩家大企業進園區。
園區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堅持經濟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原則。在道路等基礎設施開發過程中,園區注重通過市政設施的市場化運作,開發區引進了香港投資建設的醫藥垃圾處理廠。2005年與韓國利林公司合作,投資興建開發區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總投資365萬美元,建成使用後,可日處理污水2萬噸,不僅能夠有效地解決區內企業的污水排放問題,在增進公眾健康和促進環境保護上也將起到重要作用。該項目現已開始試運行。園區還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路修到哪裡,綠化帶就鋪到哪裡。目前醫藥科技園區的綜合競爭力、單位面積產出率、高科技產業集聚度不斷提高,正朝新一輪的發展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