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龍江劇需要觀眾捧起來
2007-07-06 11:00:1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樹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龍江劇《百姓局長》中的一幕。 郭俊峰 攝

  東北網7月6日電 龍江劇是我國最年輕的戲曲劇種之一,也是我們黑龍江省唯一冠以『龍江』二字的地方戲。它作為黑龍江文化代表的位置以及重要性,都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它長期以來受到有關部門以及有識之士的強烈關注。

  一個時期以來,戲曲不景氣也波及龍江劇,演出市場的逐漸萎縮給它的發展帶來許多障礙與困難。但是由於近年京劇和昆曲以及二人轉的再度崛起,重新點燃了一顆顆熱心於龍江劇發展的心。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深刻反思和努力試圖使龍江劇再度成為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或者至少使它深入到每一個黑龍江人的心靈之中。

  在這裡,一些省內外專家學者毫無保留地為讀者提供了他們多角度的深思熟慮,那麼作為一個黑龍江人是否也該想想龍江劇的未來和命運呢?

  作為龍江劇自身,實驗是它的藝術風格,『紮根黑土,博采眾長,適應時代,自成一家』,這既是它近半個世紀的成長歷程寫照,也是它未來發展應堅持的原則。

  題材、表現生活的廣度與深度以及現實性諸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是龍江劇這一完美的舞臺戲劇樣式卻鮮為人知的一個重要原因。

  龍江劇應與時俱進,創造出適應21世紀都市鄉村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的形式。

  王慶斌黑龍江省戲劇工作室一級編劇、《劇作家》編輯部主任

  跟上時代的社會需求和審美需求

  龍江劇是從二人轉發展而來的完美的舞臺戲劇形式。二人轉是一個較大的概念,包括單出頭、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以及拉場戲。二人轉是龍江劇的母體。在這一基礎上,東北三省分別發展出自己的地方戲,如吉林的叫吉劇,遼寧的叫遼戲或遼南戲,黑龍江的叫龍江劇,還有龍濱戲,它的主要實驗地在五常。小的戲曲形式有單出頭、二人轉、拉場戲,大的戲曲形式則有龍江劇、吉劇、遼戲,它們都是從一個母體發展而來,只是風格和流派不同而已。現在,龍江劇行當齊全,已經形成自己的唱腔和表演風格,在中國戲曲大家族裡頗受全國觀眾的偏愛。

  經過將近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龍江劇已經成熟,但是為什麼青少年和社會上的成年觀眾知之甚少呢?為什麼有人從來沒有看過龍江劇呢?原因有四。

  一是龍江劇在表現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方面存在欠缺,尤其是對當代現實生活的表現方面。現在省有龍江劇實驗劇院,各市縣有龍江劇分院或劇團,盡管名稱不同,但都演出龍江劇。只可惜它們的傳統劇目偏多,而反映現代都市生活、鄉村生活的劇目卻比較少。這樣就自覺或不自覺地流失了大部分觀眾。題材、表現生活的廣度與深度以及現實性諸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是龍江劇這一完美的舞臺戲劇樣式卻鮮為人知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是龍江劇應該盡可能地上山下鄉,而它現在卻沒有真正地走出藝術的殿堂。龍江劇是在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原有很深的群眾基礎。現在它發展完美了,反而離觀眾更遠了。尤其排演的大戲沒有上山下鄉的可能性。大制作,復雜的舞臺美術設計,包括道具布景,使上山下鄉變得困難。同時,演出場地也受到了限制。龍江劇越完美,設施越全越龐雜,接觸群眾的機會就越少。

  三是編導演尤其是編劇存在問題。龍江劇制作具有比較定型的程式化,可是在表現生活方面,編導演沒有跳出程式,沒有創造出適應21世紀都市鄉村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的形式。比如歌劇《白毛女》,在延安公演時引起轟動。雖然歌劇樣式本身是新的,但《白毛女》卻將河北、陝北等地的秧歌元素結合進去,觀眾看後就覺得它比較時尚。而龍江劇缺少這樣的時尚,或者包裝與打造。就觀眾的代際劃分來說,十年就是一代。差十年,觀眾的欣賞取向就不一樣。現在你讓大中小學生,包括鄉村青少年,坐在劇場裡聽咿咿呀呀,看一招一式,這從欣賞戲曲程式來說還行,但是長久下去,沒有新時尚的創造,這些新觀眾群就很難接受龍江劇。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社會需求和審美需求。用句時髦話說,龍江劇也應與時俱進。

  四是京劇和評劇之外的地方戲演出團體,除省直的龍江劇實驗劇院之外,其他城市也有一些龍江劇演出團體,其餘的文工團、評劇團也都把龍江劇和二人轉的演出納入自己的工作之中。但是市縣一級的龍江劇演出團體,真正從城市劇場走向廣場和鄉村去的,真正演得開、叫得響的也不多。他們存在創作和經費等方面的問題,緊接著,接觸和深入社會以及佔領文藝舞臺的功能也隨之減弱。這是導致青少年對龍江劇只知其名、未見其身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先天不足,後天普及再不夠,那麼一個劇種就面臨消失的危險。

  所有的地方戲都是觀眾捧起來的。

  陳國華戲劇戲曲學博士、河南省鄭州大學副教授

  當務之急是培養觀眾

  地方戲與京劇、昆曲不同。我們河南的豫劇也是地方戲,它雖然歷史悠久,但是它面臨的問題與龍江劇是一樣的。地方戲如果想要發展,那麼就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要有能叫得響的劇目,二是要有能叫得響的演員。這是兩個不可缺少的方面。龍江劇即使沒有傳播和觀眾,只要它有名劇目和名演員,它照樣能打開演出市場,照樣能獲得全國性的影響。

  現在,電視媒體在本地的傳播速度要比劇場快,而且它的形式比較活潑,龍江劇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媒體普及戲曲知識。它可以和黑龍江衛視合作,專門設立戲曲節目,一周一次或兩周一次,有意識地推出龍江劇新劇目,讓名演員來演。此外還可以進行有獎競猜、讓觀眾演戲等形式的互動體驗式節目,以普及龍江劇的基本知識。

  作為地方戲,龍江劇必須進行普及,它不僅應該在劇場演出,更應該去大中學校演出,去工廠和農村普及戲曲知識。龍江劇的問題主要是普及不夠。如果先天不足,後天普及再不夠,那麼一個劇種就面臨消失的危險。外面得獎是虛的,觀眾不叫好,專家說好那也是不行的,也絕對是沒有生命力的。所有的地方戲都是觀眾捧起來的。京劇、昆曲都有一大批忠實的觀眾。

  戲曲不景氣的本質就是因為觀眾問題,所以當務之急是培養觀眾,地方戲尤其要培養觀眾。龍江劇離不開黑龍江,離不開黑龍江口音。二人轉為什麼受歡迎?就因為它有地方性,所以龍江劇就要培養地方性。其實任何一個地方性劇種本身,不能總是借鑒這個或者借鑒那個,應該把建立自己的特色作為主要的工作方向。

  問題較多的時候應先抓主要問題,然後抓觀眾。普及之後,龍江劇自身也需要改進,使之貼近觀眾的欣賞習慣。豫劇雖然不能抓住河南的所有觀眾,但至少能抓住一部分觀眾的心,它靠的什麼?它靠的是自己的高音大嗓,過去叫『靠山吼』,靠的就是河南口音。比如《花木蘭》用的全都是河南話,河南人聽到熟悉的語調就覺得親切,就愛聽常聽,這和東北人聽肯定不一樣。龍江劇要牢牢抓住自己的本地特色。

  中國戲曲天然地成長在勾欄瓦肆中間,它和市民的生活,城市的習慣保持著很重要的聯系。

  只有在市民文化的基礎上建設一個地方的劇場文化,戲曲形體,纔能使這個劇種獲得真實的力量。

  鍾鳴戲劇戲曲學博士、中國戲曲學院教師

  圍繞一個劇種建造城市市民文化

  中國目前有三百多個劇種,幾乎普遍遇到的一個問題是觀眾與市場。除了幾個劇種因為國家級甚至國際級的影響而有著政策性的扶持,更多的恐怕都是在走自生自滅的道路。自生自滅其實並不可怕,地方戲曲曾經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而且有許多劇種還在繼續依靠著鄉間草臺班子的演出保持著『遍地開花』的狀態。中國戲曲學院傅謹教授研究的浙江臺州地區的民間戲班的生存狀態就是這樣。

  龍江劇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因為特殊的政治原因創立發展起來的。但究其發展核心看,還是東北地區本地特有的娛樂曲藝方式。我們應該為這個新生的劇種到目前為止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連續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和『文華獎』至少說明了其創作的努力與實力。但如果僅僅依靠『出精品』來求發展無疑是一條『絕路』。

  一個劇種的發展當然需要自己有代表性的城市,有代表性的劇目,有代表性的演員,這些都是『精品』應有的內涵。但這些都不應該是等待政府評價而一審定之的標簽。

  首先應該下功夫去做的也許應該是圍繞著一個劇種建造一個城市的市民文化。因為中國戲曲天然地成長在勾欄瓦肆中間,它和市民的生活,城市的習慣保持著很重要的聯系。所以著名的劇作家羅懷臻先生提出的『地方戲曲都市化』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在今天的環境裡,在今天高度發展的城市化的背景下,生長在城市中的戲曲在多大程度上對城市環境適應,決定著其在藝術上以及市場上的成功。更何況城市對於農村所保持的強大的輻射能力,更有利於戲曲的傳播與發展。只有在市民文化的基礎上建設一個地方的劇場文化,戲曲形體,纔能使這個劇種獲得真實的力量。

  龍江劇如果沒有很深的觀眾基礎,沒有自己好看好玩的劇目,它與觀眾就會有『隔』。

  在目前的市場背景下,在藝術規律指導下,我們多多進行橫向比較,總結多年走過的道路,從而開闢出一條新路。

  孫敬波黑龍江省曲藝家協會秘書長觀眾檢驗劇種生命力標准

  龍江劇與吉林吉劇、遼寧遼劇均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成立的地方劇種。龍江劇是在東北二人轉和拉場戲基礎上搞起來的,吉劇也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元明清之後,中原地區出現了一些地方小戲,隨著移民流人而被帶入東北。它與當地文化元素相結合,簡化掉戲曲部分,便形成一種走唱類曲藝樣式,即二人轉。

  二人轉作為曲藝,它是靈活的,喜興的,火爆而熱烈。它可以和觀眾隨時交流,表演松弛自如。它是『曲連體』,人物不固定,化出化入,因此大受觀眾歡迎。龍江劇作為戲曲,必須固定人物,必須選擇曲牌加以創造,使之成為『板腔體』。

  二人轉演員大多嗓子好,唱腔非常優美,而龍江劇的唱腔則必須按照戲曲形式唱出來,觀眾一聽就覺得它與二人轉存在差別,所以對於觀眾就存在好聽與否的問題,就存在欣賞與否的問題。我認為龍江劇與觀眾的欣賞審美習慣具有一段距離。

  從現在的大氣候來說,戲曲不夠景氣,各個地方戲也都是如此。龍江劇如果沒有很深的觀眾基礎,沒有自己好看好玩的劇目,它與觀眾就會有『隔』。演出市場不景氣,沒有新劇目就沒有觀眾,更談不上演出市場了。即使有了新劇目,那就要求投入很大的物質與精力,但能否賣出票去,能演出多少場,觀眾會告訴我們的。

  由此我想到一個問題,藝術來自民間,二人轉就是來自民間的藝術。戲曲是優人創造的,我們不能人為地制造繁榮,我舉一個具有說服力的例子。自從趙本山舉辦東北三省二人轉大賽之後,他收了許多弟子,於是就有了劉老根大舞臺。它持續幾年,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非常好,不僅在沈陽成立了三家劇院,而且在哈爾濱也成立了一家。它們每天都有大量觀眾。一個一般劇場每天賣票額都在三萬元左右,而好的劇場則更多,多家劇場相加,一個晚上演出就能達到二十多萬元。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一個藝術品種的興衰不是人為制造的,應該讓廣大觀眾去檢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觀眾是檢驗劇種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最好標准。我期待龍江劇獲得長足的發展,但是前提是它必須遵循自身的藝術規律,不能依靠行政命令。在目前的市場背景下,在藝術規律指導下,我們多多進行橫向比較,總結多年走過的道路,從而開闢出一條新路。我由衷希望龍江劇具有一個很好的前景。

  作為我國最年輕的劇種之一,龍江劇本應具有更多的青春朝氣。

  二人轉正在紅火的好勢頭,龍江劇可以與二人轉相輔相生,把優秀的唱段集錦下來,讓劇作更為喜聞樂見。這樣最具鄉土味道的地域特色藝術就不會斷了血脈之根。

  楊寶春戲劇戲曲學博士、山東省青島大學副教授有了好戲,劇種纔有發展空間

  在中國戲劇百花園中,龍江劇是一位新秀,她博采二人轉、拉場戲等眾藝之長,受白山黑水的滋潤。

  50多年來歷經從藝者的悉心呵護,她早已完成藝術上的嫁接,煥發得風姿多彩,也早已自成特色,有了一批如《寒江關》、《雙鎖山》、《結婚前後》、《張飛審瓜》、《皇親國戚》等這樣優秀的劇目,唱腔上自有結構,曲調上很有規范,角色行當明確,表演也成體系,是地道的又卓有成就的地方戲劇。它多年來鍛煉出了一批優秀的演出隊伍,培養了很好的觀眾群體,為豐富、繁榮地方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如果說龍江劇的誕生在當時更多的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那麼時至今日,她的發展似乎更需要彰顯其自身的內在生命力,需要顯現其獨有的藝術魅力。

  作為我國最年輕的劇種之一,龍江劇本應具有更多的青春朝氣,然而近年來龍江劇雖偶見佳作,但由於多種原因,總體上處於相對沈寂時期,這也是一個蘊積階段,更是一個選擇和轉折時期。一些有識之士,一批戲曲的愛好者,眾多龍江劇的從業者都在關心著她的現狀,思考著她的未來,人心思進,共求發展,是時代的壓力,是社會的責任,是文化藝術自身的內在動力的湧現,也是人們對精神家園中那片美好藍天的期待。

  龍江劇沒有莆仙戲、昆劇等那樣悠久的歷史,自然也就沒有過多的歷史重負,她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年輕的活力與魅力,她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善於吸納,京劇、評劇、大秧歌都曾為其所用,她自然還可以這樣地做下去。

  龍江劇又有越劇、黃梅戲、豫劇那樣的地方特色,她的音樂具有東北民間音樂特色,又以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的二人轉曲牌為基礎,優美動聽,鮮活質朴,受到當地觀眾特別是農民觀眾的歡迎。而二人轉正在紅火的好勢頭,龍江劇可以與二人轉相輔相生,與之合者為一,分者為二,把優秀的唱段集錦下來,借二人轉而讓劇作更為喜聞樂見。這樣最具鄉土味道的地域特色藝術就不會斷了血脈之根。

  龍江劇應當發揮戲曲的歌舞之長,發揮表演上俏美、粗獷、質朴的特點,用歌舞演繹故事,既可以取材歷史,更要關注當今,為民眾創作,寫百姓心聲。可以充分發揮手絹功、扇子功的優勢,增加舞臺的姿色與妙趣,給人一種動態的美、整體的美,創造出爽心悅目而且具有藝術感染力的舞臺佳作。

  當然龍江劇要多姿動人,最根本的還是她自身煥發出的魅力。任何一個劇種的發展都離不開優秀戲劇作品,優秀的戲劇作品需要不斷地演出,以不斷的演出培養更多的觀眾,一個劇種是由一部部優秀作品支橕的,是由優秀的創作人員傳承的,有了好戲,劇種纔有生存的理由,纔有發展的空間,纔為人們所喜愛。優秀的作品是編劇、演員、舞美等共同創作而成的,同時它又為這樣的創作集體提供了很好的鍛煉機會。在創作上,可以創新、改編、移植並重,把已有的好劇目打造成經典,讓經典常演,使新創的好作品成為精品,讓精品成為大眾的最愛。

  龍江劇關鍵詞

  關鍵詞一起源

  1958年,在東北三省協作區第四次會議上,提出發展和創造東北地方戲曲的設想。隨後,黑龍江省有關方面以東北二人轉、拉場戲音樂為基礎,借鑒其它兄弟劇種的某些表演程式,改造和融合民間說唱和東北秧歌等歌舞形式,創造出一種新的戲曲形式。

  1959年,以黑龍江省民間藝術劇院地方戲隊和黑龍江省評劇院青年隊為基礎,成立了黑龍江省新劇種隊,並於1960年8月正式將這一新劇種命名為龍江劇。隨後,新劇種隊改變建制,成為黑龍江省龍江劇實驗劇院。l980年後,富裕、德都、富錦先後成立龍江劇實驗劇團。關鍵詞二形式

  龍江劇音樂唱腔的結構形式以『四平調』、『盤家鄉』為主調,選用『紅柳子』、『文咳咳』、『武咳咳』、『打棗調』、『哭糜子』等曲牌為輔助曲調。它是以主調貫穿、聯接、融合輔助曲調的板腔體(兼用曲牌聯套)戲曲音樂形式。伴奏樂器以板胡、嗩吶、二胡、琵琶、笛、笙、揚琴等為主,配以提琴、單簧管等西洋樂器。

  龍江劇表演身段繼承和發展二人轉、拉場戲和東北大秧歌的程式,有大秧歌步、三步半、十字步、別步、蓋步、撤步、搓步、起步、拐步等步法;五花腕、壓腕、甩腕、翻腕、抖腕、捨腕等腕子功;抖肩、拉肩、拱肩、搖肩等肩膀功;立絹、雙立絹、回旋絹、車?絹、指頂絹、平甩絹、鴛鴦絹等手絹功;大拋扇、立拋扇、車輪扇、繞扇等扇子功;還把二人轉的手絹花揉進水袖的表演之中。

  腳色行當分為生、旦、淨、丑,來源於拉場戲,通過借鑒京劇、評劇等劇種逐步創建。道白分鄉音白、普通白、韻白三類。舞臺美術主要吸取京劇和評劇的長處,虛實結合,既有實景,又有象征性、裝飾性的設計。服裝采取京劇路線,但又有所改革。關鍵詞三劇目

  1960年演出《寒江關》和《五姑娘》。1961年演出《樊梨花》、《春靈庵》、《雙鎖山》。1962年到1966年共創作、改編、移植《寒梅花》、《李雙雙》、《龍馬精神》、《千萬不要忘記》、《阮文追》等三十二個劇目。1972年演出《農牧曲》、《艷陽天》等十一個劇目。1970年末共創作、改編、移植《劉三姐》、《蝶戀花》、《紅樓夢》、《奇案良緣》、《倆新媳婦》等十三個劇目。1982年後演出《皇親國戚》、《張飛審瓜》、《結婚前後》、《花子巡按》、《荒唐寶玉》、《木蘭傳奇》等劇目。2000年演出《梁紅玉》。2006年演出《百姓局長》。關鍵詞四人物

  龍江劇代表人物是白淑賢。她之於龍江劇如同嚴鳳英之於黃梅戲,她一人即如一個劇種。她1947年生於哈爾濱,1960年考入黑龍江省藝校評劇表演班,1966年畢業於黑龍江省戲曲學校,後為黑龍江省龍江劇實驗劇院演員,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文化廳副廳長、黑龍江省龍江劇實驗劇院院長,被譽為『藝海奇花』、『一代絕纔』。她工刀馬旦,兼工青衣,雙手書法堪稱梨園一絕。她主演的《皇親國戚》、《雙鎖山》、《荒唐寶玉》、《木蘭傳奇》等曾兩次榮獲文化部文華大獎和二度中國戲劇梅花獎以及上海白玉蘭獎,聲望遠及海外。其他人物有導演李方、孫鐵石等,演員呂冬梅、韓世珍、李雪菲等,作曲陳誠蘭等。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