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典雅朴素 遠去一代的青春映像:刻刀下的北大荒
2007-07-11 16:40:17 來源:央視國際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1日電 5日,由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黑龍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和北大荒美術家協會承辦的《一代青春·郝伯義墨彩圖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開幕。郝伯義是北大荒版畫學派最重要的代表畫家之一,現為黑龍江版畫院副院長、北大荒美協主席。在國際文化氣息濃厚的中華世紀壇,看郝伯義的版畫和彩墨畫,如同看北大荒遠去的一代青春。

  提到中國北大荒版畫,熟悉版畫的人都會對『老郝』有深刻印象。

  1958年,剛20歲的郝伯義隨同10萬官兵從長春軍校來到了北大荒當農工,直到現在,他都沒有離開北大荒。郝不僅接下了新一代北大荒版畫的棒子,還帶領了很多年輕人成長起來。他既是版畫大家,又是版畫藝術的『大管家』、領頭羊。無論是藝術創作還是組織教學,『老郝』都是一個令版畫人備感親切的稱呼。

  北大荒版畫派崛起

  1958年正是北大荒版畫開始崛起的時刻。在當年開赴北疆屯墾拓邊的10萬轉業官兵中,有一批志同道合的美術青年,他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簡陋的生活條件下,在艱辛的勞動之餘拿起了畫筆和刻刀,嘗試用套色版畫來抒發感受。在黑龍江這塊黑土地上,版畫藝術找到了最適合承載的人文、地理環境。

  版畫北大荒畫派,是我國版畫界最有影響和特色的畫派之一。它們構圖宏大而有氣勢,刀法明快潑辣,設色華美富麗,整體風格沈雄厚重,明顯地有別於其他地域的版畫作品。北大荒版畫在反映現實生活的同時,也創造出中國版畫全新的章法,為中國新興版畫運動開闢了新的視野。北大荒版畫帶動了黑龍江版畫的迅猛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相繼湧現出阿城、大慶、雞西、大興安嶺等區域性版畫創作群體,使原來集中表現墾區大農業的題材,拓展到表現大油田、大煤礦、大林業等現代工業以及北方民族風情等領域。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北大荒版畫走過了自己的第一、第二代。而當年在郝伯義教導下成長起來的知青美術青年,成為北大荒版畫第三代作者群的主體,而郝伯義的作品也表現出與第一代不同的風貌。這個時期北大荒版畫的創作有了質的轉變。以郝伯義為首的第二、第三代版畫家們不斷求新,發展了江南及國外的水印套色技法,創造了水印套色版畫的新樣式,豐富了北大荒版畫的表現手段。

  典雅、朴素與嬉戲

  郝伯義在第一代北大荒版畫開拓者中,是最年輕的一員,幾十年過去,他又成了留在那裡的惟一一員。他深愛黑土地上的人與生活,他的作品深深紮根在這片土壤之中,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和郝伯義接觸過的人覺得他不像藝術家,倒像地道的北大荒農工,朴實、真誠、不修邊幅。人們形容他如同一架精密的機器,無論是創作還是每年開辦美術班,總是准確無誤地運轉著。每年冬季,從農場總局幾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數十位美術創作者,自帶行李匯聚到由郝伯義營造的30多平方米的藝術聖殿——由貨架、木刻板材、紙張和學生們住的大通鋪組成,混亂卻熱鬧。郝伯義就是在這個緊湊的『作坊』中和大家一起搞創作。

  與上世紀五十年代北大荒版畫的嚴肅風格相比,郝伯義的作品標志著『抒情風格』或『優美風格』。新材料工具的發現,社會文化背景的變遷,藝術品審美的標准變化,尤其是他本人鑒別力的提高,都促成了郝伯義中老年風格產生改變。

  郝伯義的畫典雅溫和,畫法隨畫意而變,朴素,平易,絕少劍拔弩張之氣。他近來的作品有著形式簡化的趨向,與時下流行的鋪張炫耀的畫風正相反。他越來越少地依賴於刻刀——歷來是版畫的正宗手法,而熱心於虛實相間的印痕和精微奇妙的肌理效果。他也時常換換花樣,水印、油印、粉印、獨幅……享受著各種手工試驗的樂趣。看他的畫,令人感到一種發自本心的和諧、融洽。

  郝伯義對生活有著近乎嬉戲的好奇心,幾點小蟲,半邊石牆,或一片晨霧,都在他筆下化為歡樂的形式,傳遞出精巧的美感。在他的畫裡,無意識的、偶然的表現因素已被減少到最低,而代之以周密設計和精心加工。無論是線的構成、明暗布局、色調處理均簡潔明快,產生了簡淡、玄遠的美學效果。

  郝伯義近年來遠訪日本、俄羅斯,每到一處均看畫為先。他深入到人煙稀少之處,不為潮流所動,卻像一個野逸閑散的隱士,從容不迫地在自己綿亙千裡的北大荒山水中遨游。有人認為郝伯義的畫太不深刻,形式也不夠莊嚴。也有人為之辯駁:藝術,固然是正經事,卻也不妨看作游戲與消遣。

  參考資料

  版畫,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版畫是以『版』為媒介制作的繪畫藝術。藝術家運用刀、筆或其他工具,在金屬、石板、木板、紙板、麻膠板、塑料板、絹網等不同板材上,使用繪制、雕刻、腐蝕等方法制版,再通過印刷完成的藝術作品均被認為是版畫。版畫起源於印刷,但不能將版畫等同於一般印刷品。

  根據制版方式,版畫可分為5種:凸版、凹版、平版、孔版和綜合版。凸版是版畫中最常見的類型,畫家在平面木板或其他金屬板面上,進行雕刻或腐蝕,將不需要印刷的部分鏟除,保留凸起部分形成畫面,經上墨、印刷後形成凸版畫,最典型的是木刻,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木刻版畫在中國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

  他們更多地使用色彩作為主要造型手段,與正統的『木刻以黑白為正宗』的觀念迥異,並把俄羅斯油畫的色彩表現引入到套色木刻中,大量使用相對單純而強烈的顏色,用色彩來達到造型目標。我國的套色版畫以黑色線、面造型為主,僅使用一、兩種淺淡顏色作為底色或點綴,版畫新軍這種大膽做法大大豐富了木刻版畫的表現力,增強了套色版畫的藝術感染力,開創了我國現代版畫風格的新格局。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