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3日電 『黑龍江省2003年初開始打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制,「新農合」剛推廣的時候,多數群眾還持懷疑態度,村民遲遲沒有加入,村主任幾次上門勸,農民都倔強地頂了回去。但是現在的狀況完全不同了,一到年底農民排隊到新農合管理辦公室交第二年10元錢的參合資金,「釘子戶」現在成了擁護者———「新農合」成了香餑餑。』雙城市新農合辦公室主任丁香蘭高興地說。
『新農合就是農民健康的保護傘!』
今年70歲的周長殿是雙城市新興鄉的一名農民。今年年初,他因犯了肺心病而住院。周長殿到新興鄉衛生院住院治療時,共花掉了6000餘元的醫藥費。在他出院後不久,有關部門為周長殿辦理了相關手續,按規定周長殿獲得2900元的補償金。當周長殿領取補償金時,高興地說:『我家4口人,一年就能收入1萬多,肺心病年年犯,原來就在醫院少住幾天,見好就趕緊回家吃藥,現在好了,參合可以報銷了,我也可以放心地治病了。』
一踏入新興鄉衛生院,看到一片繁忙的就診場面。『能看好病是生存的根本,周邊縣級醫院能做的檢查、手術,我們都能做。現在B超、心電圖、X光等基本醫療機器我們都有。』院長蘇妍告訴記者:拿闌尾炎手術來說,2005年我們醫院一個月能做二三例,而今年基本每個月都能做10多例。蘇妍認為,新農合真的實現了『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方便了農民就診。
『以前鄉衛生院設施差、床位少,打針輸液都不方便,鬧個稍大點兒的病都得跑到大城市。現在不同了,鄉裡的醫療條件改善了,一些常見病完全能治療,而且報銷比例也最劃算。2005年起付線是200元,報銷45%;2006年起付線是100元,報銷50%;2007年起付線是80元,報銷比例是60%。我們再也不用搭著路費、宿費因為小病往大醫院跑了。』農民李桂花給記者算了筆經濟賬。
『新農合的特點是政府投資佔籌資總額的2/3,農民投入僅佔1/3,並以保大病為主,同時兼顧小額醫療費用補助。其實質是「聚沙成塔」,籌小錢辦大事,以眾人的力量共同抵御疾病帶來的風險和不測。』省衛生廳農衛處副處長梁民琳說。
農民領到報銷款。 米娜 攝
鏈接
受益面67.23%
黑龍江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從2003年開始。截至2006年12月底,黑龍江省共為農民支出補償資金14414.43萬元,補償人數達344.05萬,受益面達67.23%。目前,黑龍江省大多數鄉鎮衛生院醫療衛生資源的利用率明顯提高,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