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6日電 今天出版的《哈爾濱日報》刊發署名文章《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纔能發展中國》,全文如下:
旗幟問題至關重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58年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29年的基本經驗而得出的必然結論。在黨的十七大即將召開的重要時刻,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鮮明的旗幟和偉大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是我國社會主義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的偉大成果。盡管這個概念形成的時間並不長,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與道路卻已經深入中國民心,並已產生世界影響。毛澤東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提出『以蘇為戒』,獨立地探索一條有別於蘇聯模式、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萌芽和起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82年9月1日,黨的十二大在北京開幕。鄧小平在大會開幕詞中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鄧小平提出的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導思想,黨的十四大對這一理論做了詳細的闡述。十五大又將鄧小平理論列入黨綱,作為我們黨新時期的指導思想。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新的實踐中,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世紀新階段又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每一個大的歷史階段,都有一個主題。民主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長期斗爭,找到了這個時期的主題,就是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經過長期探索,又找到了這個時期的主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9年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就是在堅持和發展這個主題下取得巨大成功的,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便成為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鮮明旗幟和偉大道路。
二、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必須做到『四個堅定不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建設小康的過程中開闢出來的偉大道路。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要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堅定不移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
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一大法寶。我們黨在『文化大革命』後,通過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突破了『兩個凡是』,把我們的思想從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了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了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了出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不斷探索和研究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生動寫照。思想的解放不可能一勞永逸。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和挑戰,都是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際。解放思想,就是從這些新的實際出發,清醒認識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的大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認真總結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實踐經驗,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只有不斷解放思想,纔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但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而且能指導『改變世界』的偉大實踐。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一次新的偉大革命,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找到並探索出來的。改革開放的首要的和基本的任務是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與經濟體制的這種根本變革相適應,要全面推進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的改革。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對以計劃經濟體制為基礎的蘇聯模式的根本否定。作為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經歷一個從不完善、不成熟到相對完善和逐步成熟的過程。這種變化和發展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實現,需要通過改革加以推動,需要通過開放不斷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加以發展。因此,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動力。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需要。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始終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發展是硬道理,今天的發展是科學發展、為民發展。鄧小平在22年前就講過『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了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因此,我們所追求的發展是科學的發展,是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這種發展必然是促進社會和諧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推動科學發展中,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是基本實現現代化,鄧小平同志設想到本世紀中葉,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小康社會』是實現這個歷史任務的階段性目標。到上世紀末,我國人民生活從總體上進入小康。黨的十六大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階段的新要求,制定了新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時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可以為後3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意義重大,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途,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竭盡全力去實現。
總之,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發展證明,只有社會主義纔能夠救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纔能發展中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自覺做到四個『堅定不移』。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既是我們必須高高舉起的偉大旗幟,也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前進道路。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凝聚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團結奮斗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