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9日電 今年1月,哈爾濱大眾肉聯新工業園剛剛揭牌投產,大眾肉聯黑龍江綏化基地工程又已啟動,年底大眾肉聯遼寧沈陽綜合工業園還將建成投產,大眾肉聯吉林長春基地、大眾肉聯吉林扶餘基地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以沈哈兩大產業基地為核,若乾地區性衛星基地為翼,5年內大眾肉聯屠宰加工能力可達1000萬頭,銷售收入可達50億元,百年老字號大眾肉聯將一躍成為肉灌制品行業東北地區龍頭企業。』中國雨潤哈爾濱大眾肉聯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寬德頗具信心。
改制歷程
革新體制闢新業
2003年,搶在百年品牌優勢尚存之時,率先退出國有的大眾肉聯,曾被譽為『本埠商業老字號改制的一面旗幟』。時隔3年,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改制搬遷後脫胎換骨的大眾肉聯已實現了多贏效果———去年,企業一年的納稅額已是前20年的總和。改制並非一改就靈,大眾肉聯何以一退成功?馮寬德稱,克服了外來文化的水土不服,克服了原有體制的運行慣性,是大眾肉聯實現退中成活,退中綻放活力,退中發展之源。
據了解,從2004年4月起,『大眾』就開始對3100名職工進行身份置換,500多人內退、下崗多年的1100名企業人變為社會人———十幾年形成的企業人員『靜止狀態』被徹底打破。同時,面向社會公開招聘500餘人,一批能人、賢纔為大眾肉聯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在組織構架調整上,『大眾』根據經營需要將原有18個職能部門撤並為9個,原武裝部等4個部門撤並為總務部,原工會等4個部門合並為黨群部;收縮21個經營單位和實體,將分公司、子公司重新合並減少到8個;人員編制也壓縮一半,經營層原10個副廠長削減為4個。從國企的非市場化組織結構調整為民企以利潤為中心的組織結構,提高了大眾肉聯的運營效率。
隨後,針對不同地域、不同體制下的兩家企業文化上的差異整合,以及在分配制度、管理機制等方面連連發出的『改革組合拳』,使大眾肉聯成功實現了轉體,品牌活力得到釋放。
改造戰略
借力民資拓疆土
經過一年半的緊張建設,中國雨潤哈爾濱大眾肉聯新工業園今年1月正式揭牌投產,百年老字號『哈大眾肉聯』在新址再闢新業,衝刺肉類制品生產『東北王』。
早在整合之初,大眾肉聯集團的發展方向已在雨潤集團內部初步明確:挺起東北板塊,集團化發展。在『雨潤』的市場布陣中,大眾肉聯是其長江以北的主打品牌。這意味著大眾肉聯歷史上第一次與金鑼、雙匯等全國肉灌制品行業的領頭羊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爭奪『東北王』。而這一計劃隨著雨潤集團在港上市、成功籌集超過20億港幣的資金而有了強力支橕。
按照這個『東北王戰略計劃』,位於道外的老廠搬遷至位於雙城新興工業園區內哈爾濱大眾肉聯新工業園,該園竣工投產的一期工程生產規模為年屠宰、分割生豬150萬頭,年生產熟肉制品3萬噸,生豬屠宰分割和肉制品加工均采用了國際上最先進的工藝技術。預計該園區二期工程項目達產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
不僅如此,大眾肉聯還著手在遼寧沈陽建立綜合工業園,預計今年年底建成投產後可年加工屠宰生豬150萬頭、加工肉制品3萬噸。除了在沈哈建立兩大核心產業基地之外,大眾肉聯又在吉林扶餘、吉林長春等地建立一系列『衛星基地』。緊鑼密鼓的開疆拓土之舉和星羅棋布的基地,使『大眾系』迅速形成規模,品牌影響力漸行漸遠。大眾肉聯集團一位高管透露:大眾肉聯集團的兩年目標是成為『中國名牌』,5年目標是銷售收入達到50億元,稱王東北,『大眾肉聯』品牌還要走出東北,走向華北、西北和華東。
品牌提昇
留其商脈變業態
在第18屆哈洽會上,雨潤集團投資12億元在道外區大眾肉聯廠原址興建『南極國際商貿城』及哈東配套商貿物流園區項目簽約。一時間,這家老字號的商脈延續與業態變革備受矚目。
今年年初,大眾肉聯的生產部分『退城進郊』,將生產車間整體搬遷到雙城新區後,南極街區統一改造纔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按照『雨潤』的計劃,南極國際商貿城將於明年4月開工建設,計劃於2010年底完工。商貿城建成後將引進國內外知名品牌食品生產商、代理商,著重發展零售商業、展會經濟、電子商務等現代商業業態。根據規劃,南極國際商貿城將最終建成集產品品牌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范化、商務電子化為一體的現代化食品、農副產品展示交易中心,同時向其他商品品類延伸,打造集休閑、娛樂、美食、購物於一體的國際一流商貿城。
『新建成的這個商貿城將特別為國內老字號預留一席之地。』馮寬德稱,商貿城在引入國內國際知名品牌同時,設立『中華老字號與地方土特產品展示專區』,為國內的中華老字號搭建一個全新的展示和交易平臺。
品牌由來
哈爾濱『第一根紅腸』
1913年,哈爾濱因中東鐵路的修建而逐漸繁榮起來。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在這裡交流、融合、發展,中西合璧、兼容並包的城市性格逐步形成。就在此時,英商馬前氏投資5.5萬英鎊,在哈爾濱建立當時中國最大的畜產品加工企業——『濱江物產英國進出口有限公司』,收購家雞、家鴨、野雞進行加工,俗稱『雞鴨公司』。公司引進俄籍大技師愛金賓斯的紅腸加工技術,建成灌腸廠房,生產出哈爾濱『第一根紅腸』,標志著『哈肉聯紅腸』的誕生,成為中國最早的肉灌制品加工企業。『哈肉聯紅腸』的特點是外觀鮮艷、呈棗紅色,腸體無浮灰,有肉香、胡椒和蒜味,掛杆痕跡為白色細線,切成薄片抖動也絕不散花。第一批紅腸上市正值春節臨近,一經推出,就被居民和各國僑民搶購一空,並得到極高的稱贊。
記者手記
引入戰略投資者推動整合與創新
毫無疑問,國有企業發展要靠改革。改革不僅是明晰產權、轉機建制,更重要的一條是依靠國有資產存量引入增量資本,即所謂『引入戰略投資者』,繼而推動市場網絡、金融資本、技術資源、管理資源的整合與創新。大眾肉聯的改制框架是屬於大思維的、大格局的,它主動與處於蓬勃發展之中的民營企業江蘇雨潤集團整合,將自己的品牌、技術優勢與雨潤的市場網絡、融資通道、戰略思維和市場管理經驗優勢相整合,不但完成了體制、機制的脫胎換骨,而且借力打力,實現了老字號借船出海、借勢登高。眼界決定疆界。可以說,大眾肉聯當年頗具眼界的改革設計——將自己的『奶酪』主動呈給戰略投資者,是其昂然揚昇的基石。
老字號是經濟現象,也是文化現象,它們是城市文化的載體,是哈爾濱之所以是哈爾濱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希望更多的哈爾濱老字號能像他們中的佼佼者———大眾肉聯,不僅完成『春蠶破繭』,而且『鳳凰涅槃』,為城市經濟鼓帆,為城市文脈守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