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2日電 期末考試結束後,香坊小學校的小學生歡天喜地回到家中,告訴家長自己得了許多榮譽稱號,但要想拿到榮譽證書,家長每份證書要交5元錢。學生家長認為校方對學生獲得成績的認可和獎勵不應帶有金錢色彩,對學校老師參與這種『商業』活動的行為極為反感,向教育有關部門進行了投訴。學校領導聞訊後,也覺得這種收費有些欠妥,決定與老師們商議再拿出最終意見和辦法。
1家長:孩子獲獎不應家長『埋單』
據香坊小學校的一年級學生家長投訴,前幾天他們的孩子興奮地回家通知家長,他們被學校評為『三好學生』、『優秀班乾』、『口算大王』、『解題能手』等多樣榮譽稱號。但是,老師告訴他們要想拿到榮譽證書,必須得交納證書工本費每本5元錢。學生獲獎勵,哪有家長花錢買證書的道理?盡管家長們對交納這筆費用存在異議,但實在不忍心打擊孩子獲獎的喜悅心情,還是掏錢默許了買證這件事。
發證日期被安排在期末家長會上,教師講臺上擺滿了一疊疊的紅色榮譽證書。一位家長告訴記者,老師公布的獲獎名單幾乎涉及到了全班每一名學生,獎項名目繁多,覆蓋面也廣,除『三好學生』、『優秀班乾』外,還有『朗讀大王』、『勞動能手』、『單詞大王』、『識字大王』等,有一名學生竟然得了8個證書,家長一下子就花了40元錢。會後,家長們通過交流得知,在這個小學裡,一個學生得幾個榮譽證書是很平常的事,不得證書的學生微乎其微,家長會上都是一派喜洋洋。家長們質疑:『孩子取得好成績,獲得獎勵本是件好事,可以激發孩子上進心。可是,如果獎勵的數量過大,勢必會讓孩子對榮譽產生麻木心理。另外,家長還需付費纔能拿到榮譽證書,讓榮譽與金錢掛鉤,學校不僅有以此贏利的嫌疑,還褻瀆了榮譽的純潔度,容易給孩子產生榮譽是花錢買來的錯覺。』家長們認為香坊小學校的這種獎勵機制實在是有些不妥。
連日來,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名獲獎小學生。學生們普遍認為,第一次拿到獲獎證書時很高興,也很興奮,在班級裡很有榮譽感和成功感,可接連幾個學期都得到了不少幾乎相同的證書,就沒有新鮮感了,感覺得不得獎都無所謂。學生小聰說:『我的前後桌每人都得四五個證書,得獎名目與自己的差不多,連班級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都得了「學習進步獎」,現在家裡的證書都堆成了小山,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哪方面成績是最突出的。』
2校方:『全體獲獎』是一種賞識教育
孩子獲獎、家長花錢買證書,校方如何看待此事?為此,記者以家長的身份暗訪,與香坊小學校的老師和學校領導取得了溝通。據一年四班班主任李老師講,學生獲得一份榮譽,榮譽證書加上一張獲獎照片,向其家長收取5元錢費用確有其事。但是,家長是在自願的前提下,可以『有選擇地』為孩子領證書,例如像『三好學生』、『優秀班乾』等榮譽,在學生中普及率並不高,一個班級各有五六個名額,完全可以證明這名學生確實很優秀,孩子擁有這類證書,在今後擇校時會起到積極作用。至於像『口算大王』、『解題能手』等榮譽稱號,學校是根據學生考試成績而定的,因為本次期末考試題型相對簡單一些,每班裡會有10到20名學生得滿分,對這些得滿分的學生,學校都給予了榮譽稱號。這些榮譽也許對高年級學生來講不會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但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講得到獎勵可以達到促進學習的目的。
『我們學校現在實行的是一種賞識教育。』對待學生『全體獲獎』現象,香坊小學校劉副校長解釋說,實行賞識教育方式,讓每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都有個性發展的機會,比如班乾輪流乾、人人都能得到獎勵等等,這樣會使孩子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對待一些不愛學習或者一些成績較差的孩子,作為老師也不能放棄他們,要發掘他們其他方面的長處,比如在勞動方面、德育方面、體育方面等,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特長,根據孩子的不同特點,頒發一些不同的獎項,會給孩子們帶來快樂和滿足。學生獲獎對於家長而言也是一種安慰,試想在家長會上,如果自己的孩子一個證書都沒有得到,家長也會感到很沒面子。至於收費問題,校方認為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家長們完全是依據自己的經濟能力自願購買,校方沒有這筆經費,收取一些工本費用,家長應該理解。對於記者反映的收費問題,劉副校長也認為這種收費方式可能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不良影響,校方可以聽取家長們的意見,重新確定今後的獎勵方式。
3不要把孩子的榮譽與金錢『掛鉤』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學校向家長收取榮譽證書的費用,不僅發生在香坊小學校,其他個別學校也存在這種現象。那麼,這種做法究竟應不應該?就此問題,記者電話采訪了市教育局紀檢處的工作人員。據該處負責人講,學校老師用賞識教育鼓勵學生,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給學生頒發榮譽證書向家長要錢,是堅決不允許的,尤其是『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是根據學生德智體美綜合考評給予的稱號,學校更不應該收『證書』錢。
花錢買『榮譽』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什麼影響?青少年心理學專家曲偉傑認為,客觀地講,學校能夠根據每名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給予一種鼓勵和獎勵,讓大家都有榮譽感,沒有失落感,在學生們當中既能形成競爭氣氛,又能相互學習,對培養孩子的上進心有著積極作用。但是,凡事都是物以稀為貴,榮譽也不例外,如果一個孩子在每個學期都能得上五六個、甚至更多的榮譽,孩子會喪失榮譽感,同時也不會珍惜唾手可得的榮譽;老師通過孩子向家長收買證書的錢,孩子會認為榮譽證書是可以用金錢買來的,還催生了學生之間的金錢攀比心理,因經濟條件所限不能給孩子買更多的證書,家長會陷入一種自責、矛盾的境地。
『全體獲獎』是否屬於賞識教育?黑龍江省青少年研究學會副會長張大生認為,所謂的賞識教育是指打破傳統功利色彩,發掘孩子生命潛能,追求生命的自信與尊嚴,倡導孩子成長的快樂與喜悅。學校用『全體獲獎』方式培養孩子,從表層上看是讓孩子得到了自信和尊嚴,可事實上這是一種廉價的吹捧和獎賞,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成長的孩子抗打擊能力特別弱,遇到挫折不知所措;從某種程度上,『全體獲獎』還會使孩子們迷失奮斗的方向,誤認為獲得『大王』和『能手』證書就是努力的最高目標。賞識教育下,榮譽應當是個身外物,孩子的成長與努力纔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