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東北農大八一農大畢業生成為黑土地農業科技當家人
2007-07-30 10:20:5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30日電 『一手出品種,一手出論文。』——這是我國著名遺傳育種家、教育家、全國勞模,中國大豆遺傳育種創始人之一,曾擔任過黑龍江省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王金齡教授,在50多年前確立的辦學理念;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是我省第一位獲2006年CCTV年度三農人物獎的黑龍江省農科院院長韓貴清,在上任之初向全院科技工作者發出的號召與要求;

  不同的年代,同樣的心聲。透過這共同的呼聲,我們的視野中走來一群情系『三農』、志在為振興地方經濟而努力奮斗的農業科技工作者;透過這響亮的號召,我們看到一個個走出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在龍江大地上開花結果:從改變我省玉米市場命運的龍字號系列新品種,到令我省水稻創出世界奇跡的高寒地區旱育稀植高產技術;從覆蓋全省所有縣市的院縣科技共建,到被教育部農業部高度贊譽的『村村大學生計劃』;從東農學子橕起中國乳業半壁江山的驕傲,到糧食總產由不足200億斤突飛猛進到700多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3年大幅增長的巨大變化……

  回眸過去,我們很難歷數農業科技對我省經濟發展的每一份貢獻,但攫取其中的一個個亮點,足以記憶這段歷史,重溫這份輝煌——

  以科技解『三農』難題

  富錦市高家村原來是個十年九不收、只見姑娘出不見媳婦入的『三靠村』(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1989年,東北農業大學派出十幾位專家到高家村蹲點,設立『三江平原水稻綜合技術開發研究』項目,助其脫貧。10年間,平均年齡61歲的專家組成員,人均駐點8個月,一點一滴地改變著村民落後的生產觀念,傳遞著科學的致富招法,硬是讓昔日的『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如今,高家村已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村民人均純收入在2000年就達到了5000元!

  拜泉也曾是我省有名的貧困縣。在與東北農業大學聯手共建『兩高一優』生態農業試驗示范區工程後,學校先後派出6個院系的14位教授、副教授深入基點。針對實際研究出五大作物高產優質栽培、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等技術模式,研究建立4個生態經濟區的立體開發模式,六年不間斷的蹲點實踐,分兩步使拜泉縣走上了種、養、加良性循環之路,共創經濟效益12.6億元;其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也成了全國樣板。

  據不完全統計,東北農業大學『七五』期間通過良種推廣,就為我省地方創造經濟效益26億元。學校『八五』期間,每年為社會創造經濟效益10億元;『九五』期間,每年為社會創造經濟效益20億元;『十五』期間,這個數字還在飛速增長……建校以來,共培養農業人纔近8萬人。受益農民累計過百萬——因『三下鄉』活動成效顯著,連續16年獲得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的表彰。

  『作為一個省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立足龍江,面向三農,發揮優勢,積極服務」,是東農一貫堅持的辦學宗旨,』東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劉世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把教學與社會服務相結合,是時代給每一所大學提出的課題,實踐證明,這既是辦學的宗旨,也是辦好學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東北農業大學之所以在省內外的影響與日俱增,就是因對社會做出的貢獻贏得了聲譽,也贏得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進入新世紀,在市場供求和競爭格局均發生變化的新形勢下,我省農業科研領域的另一尖兵團——省農科院也應時推出全新的科技幫建工作。主動提出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十弱縣建立科技共建對子,通過建示范園區、設專家大院、幫建致富項目、派駐科技縣長等措施全方位地扶持弱縣農民增收、縣域發展。從2003到2005,院黨組帶領農業專家和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深入農村第一線,緊緊依靠科技進步破解『三農』問題。三年中,在十弱縣建設的10處標准化核心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在鄉鎮建設的98處科技示范園,每年都吸引20萬人次農民前來參觀學習。通過園區示范,各縣種植品種『多亂雜』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農業生產的標准化、規模化水平明顯提高。十弱縣累計增產糧食16.69億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了53.3%。三年中,農科院在十弱縣共實施科技致富項目98個,有500多名科研人員參與項目運作,幫助項目區農民年戶均增收2431元。

  為培養農墾事業急需的農業科技人纔和管理人纔而創辦的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原鐵道兵農墾局農業大學),始終致力於高素質應用型人纔的培養方向,共為我省墾區培養、培訓各類管理和技術人員29000多人次;目前,墾區90%以上的管理和技術骨乾,都出自該校。上世紀80年代,該校組織植保、機械、耕作栽培、土壤肥料等多學科開展大豆栽培技術的聯合攻關,歷經5年研究推出了全國應用面積最大、推廣省份最多、取得經濟效益最高的大豆栽培技術——『大豆三壟栽培技術』,被國家科委列為『九五』期間國家重中之重推廣項目。這些先進技術的推廣,是墾區成為我國唯一能與美國大豆抗衡的大豆產區的堅強後盾。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在這難以數計的科技改變命運的燦爛笑容背後,是一個特殊的高知群體。沒有他們憑著一腔熱血和薪火相傳的奉獻精神,憑著對社會的強烈責任感和對農民兄弟的深厚情感,沒有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心血甚至生命把一篇篇科技興農論文寫滿龍江大地,這所有的輝煌都無從談起。

  在畢業實習時就參與了我省水稻『旱育稀植』和玉米『大雙覆』科研攻關的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魏湜對此感受頗深。他說,每一次面對農民渴求知識、渴求幫助的神情,都激勵他立志:光在學校當教授不行,必須到農民中間當教授,到市場大潮中當教授,這纔是農業科研人員的方向!

  作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他和許多同命運的人一樣都有下放農村勞動的經歷。那異常艱苦的生活讓他萌生了以知識改變命運的念頭,更堅定了以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農民兄弟擺脫貧困的決心。

  從拜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學家王金齡為師,到成長為農學院院長、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黑龍江優秀教師,幾十年來,魏湜和他的同事們為了大地的豐收潛心鑽研。僅『十五』期間,就成功培育並推廣玉米、小麥、馬鈴薯等優質新品種20多個,取得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省農科院副院長蘇俊,也是這特殊的高知群體中的一個。

  從1977年放下鋤頭考進大學,30年中,他親歷了農民極端艱苦貧困的生活,也見證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偉大力量。他告訴記者,由於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纔培養斷層,所以他們這些被知識改變命運的大學生分到工作單位後多得到了重用。他剛分到省農科院工作,就被安排給最有威望的老先生當助手。

  上世紀80年代末期,蘇俊受命於危急之中,參與國家玉米育種攻關課題。當時,正是我省玉米因缺乏當地主栽品種、大量越區種植吉林甚至遼寧的品種而導致『水苞米』問題突出。『兩層皮一個臍,中間夾著小冰仁。』這是對當時所產玉米的形象比喻,因成熟度不夠而含水過多的我省玉米,每公斤的售價只有0.4元還賣不出去,面積縮減到3000萬畝以下,農民自嘲『種玉米就等於鍛煉身體』。

  從那時起,蘇俊就抱定玉米育種與高產攻關,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幾年來,從玉米育種的基礎材料創造開始,蘇俊和他的課題攻關組先後育成龍單13、龍單16等20餘個適合我省地域氣候特點的玉米優質高產新品種,累積推廣面積近億畝,單品種創下推廣面積800萬畝的好成績,徹底改變了我省沒有地產玉米主栽品種問題,使玉米在我省的種植區域從一、二積溫帶擴大到全省各地,平均單產突破500公斤水平,畝效益高達300元以上,直追水稻。目前我省玉米播種面積已突破5400萬畝,已經超過吉林成為全國第一玉米大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