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日電 或許他只是一位普通的環保工作者,或許他是一位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他們與『林』結緣,植根於各自崗位在工作和奉獻。他們的人生都曾經停留在一個共同的驛站——東北林業大學
20年前,剛剛從東北林業大學畢業的年輕姑娘徐秀娟,為了尋找飛失的白鶴不幸身陷沼澤,長眠於鹽湖自然保護區。而生前,她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我願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祖國的鶴類飼養和環境保護事業。徐秀娟用年輕的生命踐行了自己的諾言,她的事跡被譜寫成一首淒婉、動聽的歌曲廣為傳唱。
23年前,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汽運專業的莊永福成為全國林業系統第一個自願報名去西藏工作的畢業生。他筆耕不輟,為促進西藏的經濟社會發展撰寫了大量有價值的論文,如今已經成為制定西藏發展政策方略的核心成員。而在莊永福的感召下,幾十名年輕的東林學子相繼踏上支援西藏建設的道路,在西藏的各行各業奉獻著青春和纔智……
科技破譯生態密碼
1987年大興安嶺『5·6』大火後,被大火燒過的原木急需尋找到一種恢復和保存的方法,以最大限度的減少森林資源因火災造成的損失。東北林大的科研人員接受了這個挑戰,經過刻苦攻關,《大興安嶺火燒原木保存技術研究》在大興安嶺北4局普遍推廣,這種新技術成本低、效果好,采用這項技術處理原木有效減少了木材損失,並使林業局增加收入達1億元。
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不但是大學的基本功能,而且是學科和專業發展的基礎。作為我國學科專業最多、規模最大的林業高校,東北林大的科研突出了林業特色,把林業生產建設中急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難題作為重點。恢復高考之後的30年間,學校承擔了很多國家重大林業科研課題,直接為林業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利用已取得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林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是林業大學服務於林業建設的體現。2003~2004年,東北林大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主動與我省森工企業取得聯系,把他們開發完成的『木材產銷存數字化管理系統』軟件免費提供給林業企業,並在伊春市的朗鄉、友好、新青,大興安嶺的塔河四個林業局試用、推廣。
現在這項研究的應用已經給林業局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3年僅朗鄉林業局就因此減少損失1000多萬元。該軟件現已經在全省森工總局所屬全部24個林業局中得到推廣和應用。
圍繞林業生產實際,東北林大還開展了多層次的技術攻關。2005年3月,東北林大與大慶市人民政府簽訂了《關於合作建立東北林業大學大慶生物技術研究院的框架協議》,總投資5360多萬元,充分發揮學校科技優勢,為大慶工業區環境治理提供科研和技術支橕,並開展多層次的人纔培養,將力求為大慶市解決最重大的兩個課題,即:『接續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恢復』服務。
恢復高考以來,東北林業大學明確了科研主攻方向,即學科建設要有自己的特色,科學研究上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現在學校有6個基礎好、師資力量雄厚的傳統學科已經發展成為國家重點學科,並帶動了一些學科群的建設。正是因此,2005年9月,東北林業大學被列入國家『211工程』建設規劃。
人纔要好用
為林業發展培養技術應用型專門人纔,是我省林業高等院校的一個主攻方向。而作為一所林業職業技術學校——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則直接將辦學的著眼點放在如何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上。用一個通俗的比喻:這裡培養的學生,畫房子(設計)可能不如普通本科院校的畢業生,但他們蓋房子的能力一定要比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好。
因為這樣的教學原則,林校畢業的學生在基層部門通常是『來之能用,用之能勝』。30年來,東北林大既培養出了一大批專家型人纔、學者,也培養出了像魏旭廣這樣的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他工作於吉林省東遼縣的安石林場,十幾年來他堅持不懈地帶領全場職工和群眾綠化荒山千餘公頃,當親手栽下的一株株小樹枝繁葉茂時,魏旭廣的人生也因為那片森林而無比鮮活。
2004年,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杜光明曾參加了由省委組織的『村村大學生行動計劃』,在這次行動中,由於杜光明的技術幫助,綏陽鎮蔬菜村菜農都掌握了大棚病蟲害、茄子爛根等防治技術,使全村每家的大棚平均增收800多元。大學生志願者杜光明給蔬菜村帶來的變化,讓村裡的老莊稼把式都服了。
目前國內各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中,生態學科的領軍人物大多為東北林業大學的畢業生;而與此相對照,東北林大也有超過20%的畢業生工作在基層林業單位。他們中有管理局的局長、總工程師也有基層林場的場長、技術人員,林校學生因為『吃得苦、留得住、乾得成』而受到社會的一致贊譽。
風不止而樹恆靜
面對當今紛繁、鼓噪的社會,林校學生似乎需要擁有格外堅定的意志,尤其是那些立志從事生態保護的年輕人。他們和繁華熱鬧的大都市擦肩而過,在青春的歲月裡,他們選擇與寂靜的山林和無邊的曠野為伴。
幾年前,記者曾到位於嫩江高峰林場的鳥類環志站采訪,小小的一個站點,六七名二十幾歲的小伙子們整日忙碌著。在常人看來,他們每天的工作似乎很枯燥:將落在粘網上的鳥兒摘下,如果只是常見的普通品種就做記錄、環志後重新放飛;如果發現比較特殊的類別,就要用鉛筆在一個本子上把鳥兒詳細的畫下來或拍照。在這個過程中,被捉到的鳥兒總是很驚恐,這就需要小伙子們格外耐心和細致。幾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就這樣平靜的生活在人煙稀少的密林深處,沒有新潮的時裝和帥氣的發型,沒有熱鬧的說唱音樂,沒有觥籌交錯、燈紅酒綠的夜生活,甚至看不到一臺效果清晰的電視節目,在他們身上完全沒有城市裡年輕人的浮躁。每當傍晚,他們會聚在一起拿出一天的記錄認真研究那些美麗的羽毛間每一個極為細小的差別。可是,千萬別以為這是一項沒有意義的工作。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這裡是開展鳥類環志、研究候鳥遷飛的路線以及東北亞生態系統的重要站點。幾年來,高峰林場的鳥類環志站碩果累累,屢屢爆出驚人發現,而這些恐怕也正是對那些年輕人青春歲月的最好回報。
讓我們不妨把那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做一下改變:『雖風不止而樹恆靜』。這裡說的就是那些潛心於祖國生態事業的林校學子。由此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理解:一所好的大學所培養的學生,主要不在於要教授給他多少知識,而在於要養成他的人格和能力。林校學子們所秉承的也許正是這種獨特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