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伊春8月2日電 近期,伊春市高溫少雨,農作物出現旱情,記者在市農委了解到,截至目前,初步估算,預計全市糧食減收4萬噸,全市農作物受旱面積180.2萬畝,造成農業經濟損失10448萬元。
據調查統計,全市農作物受旱面積180.2萬畝,佔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60.4%,其中水田渴水面積24.9萬畝,旱田受旱面積155.3萬畝。農作物成災面積70萬畝,佔受災面積的38.8%。成災作物主要是水稻5.3萬畝、玉米8.8萬畝、大豆52.9萬畝、小麥0.4萬畝,其它作物面積2.6萬畝。絕產面積6萬畝,佔受災面積的3.3%。旱情發生時期,正是農作物開花授粉關鍵時期,水份不足使植株生長、結實受到抑制,嚴重影響產量,預計全市糧食將減收4萬噸以上,減產達1成,其中較為嚴重的北部嘉蔭縣預計減產在3成左右。全市造成農業經濟損失10448萬元。另外,全市今年袋栽黑木耳4.3億袋,有近60%——80%擺放在山坡上,因空氣濕度小、又缺水噴灌,耳芽生長緩慢,有的甚至成乾棒,影響木耳產量。雖然近期伊春市出現了一定的降雨,但降雨量不大,且各地降雨也不均衡,氣溫仍然高溫悶熱,大部分地區旱象還較為嚴重,抗旱工作還不容樂觀。
總體來看,伊春市中部區(局)旱情相對較輕,嘉蔭縣和鐵力市旱情比較嚴重。
旱災發生後,引起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和各部門的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廣大農業乾部群眾全力以赴開展抗災自救工作,全市共投入抗旱資金1100萬元,打抗旱水井565眼,實施灌溉澆地面積15.2萬畝;市農委立即組織有關部門和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災情調查和抗旱自救指導工作。
市農委提醒各地農業部門和廣大農民朋友,目前,正處於大田生長的關鍵時期,要加大對農業工作組織領導和農業生產指導管理的力度,切實加強田間管理,搞好大田中期二、三遍鏟趟,做好農作物各時期水肥管理及農作物病蟲草害的預防防治,以促進作物生長發育,盡可能降低旱災帶來的影響。同時,各級政府要采取切實有效的補救措施,增加收入渠道,積極組織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多種經營,促進農民增收,做到大災之年減產不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