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日電(賀英 記者高長利) 『嘩啦啦、嘩啦啦……』汩汩井水沿著挖掘好的水渠奔向飢渴的豆苗。『出水了!』3日,蘿北縣團結鎮工農兵村黨支部書記吳寶庫邊說邊招呼著打井隊員和村民向下一作業地塊轉移。在一旁指揮打井抗旱的市縣包村領導曬紅的臉龐掛上了欣慰的微笑。
進入6月以來,蘿北縣出現連續高溫天氣,比歷年同期平均值高3.3℃,創歷史新高。截至7月18日,已近40天無有效降雨,縣內鴨蛋河等河流多處斷流乾涸,土壤失?加快,旱情迅速蔓延加重,形成了蘿北縣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旱情,農作物大面積受災。截止8月3日,蘿北縣耕地受災面積已達83.25萬畝,佔總播種面積的99.6%。旱田受旱面積68.55萬畝,其中輕旱4.35萬畝,重旱26.37萬畝,絕產37.82萬畝;水田受災14.7萬畝,其中輕旱12.7萬畝,重旱1.5萬畝,絕產0.5萬畝。經省專家組到蘿北縣進行災情實地檢測,預計糧食減產將超過2億斤,給農民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將超過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將下降2000元。
面對旱情,蘿北縣高度重視,迅速啟動抗旱應急預案,黨群齊心同扼『旱魔』,積極開展抗災自救,形成了形成全黨動員、全民參與、全社會支持的抗災奪豐收的局面。多方籌集抗旱資金1100多萬元,按照『保水稻、救玉米、搶大豆、防病害』12字抗旱方針,制定了抗旱工作方案,先後召開9次緊急會議,對全縣抗旱工作進行研究部署,成立了打井、購置噴灌工作推進組、抗旱藥物組、沿江臨時泵站建設組、技術指導組、人工增雨組、抗旱資金籌備組、救災安置組等13個抗旱工作推進組。涉農相關部門逐個鄉鎮、村屯的查看旱情,針對不同情況分別進行指導,部署抗旱應急措施。啟動原有水田井1400眼、旱田井267眼、水罐529個、沿江臨時泵2個。在原有灌溉設施的基礎上,政府又為每眼新打機井補助2000元,噴灌設備每套補助1500元。目前,已新打機井631眼,其中水田機井75眼,旱田機井556眼,建立抗旱示范區14個,新建臨時泵站50個,新購灌溉設備700臺套,對10萬畝旱田進行了搶救性灌溉。同時,政府出資70萬元,緊急從外地購置了5.6噸抗旱劑??旱立停,免費發放給農戶,有效緩解了21萬畝大豆的旱情,為後期實施抗旱應急措施贏得了寶貴時間。購置人工增雨炮6門,適時進行了四次人工增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局部地塊的旱情。
鶴崗市各包村單位也慷慨解囊,幫助蘿北縣各村抗旱救災。市委組織部為包扶的肇興鎮送去抗旱資金3萬元,市政法委、市體育局、市科信局、市人壽保險公司為包扶的東明鄉送去抗旱資金5.4萬元,市廣播電視局為包扶的鶴北鎮森山村送去抗旱資金1萬元,市城鎮執法管理局為包扶的團結鎮工農兵村送去抗旱資金3萬元,市供銷聯社為包扶的團結鎮工農兵村送去抗旱資金1萬元,市人民銀行為包扶的團結鎮送去抗旱資金1萬元……全縣各部門也都積極的行動起來投入到了抗旱工作中,所有的涉農部門、包村縣領導、包扶單位、新農村幫建單位都想方設法傾盡全力幫助農民抗旱自救。縣總工會為包扶的東明鄉送去抗旱資金1.3萬元,縣政法委、武裝部、國稅局、檔案局、糧食局等單位為包扶的村屯送去抗旱資金各6000元……
廣大農民積極行動,利用現有的小潛水泵、小水罐、噴藥灌等設備澆水保苗,農民出動機車4000餘臺次,人工50000人次,共計灌溉水田11萬畝,旱田1.34萬畝,有效減緩了種子田、高產田、經濟作物地塊和臨界地塊旱情。
團結鎮黨委書記袁翔龍說:『現在,我們的黨員、乾部、農民齊上陣,千方百計挖潛新水源,能打井的打井,能挖溝的挖溝,多灌一壟是一壟,多澆一株是一株,同時,引導受災農戶發展畜牧業增收,力爭將旱災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