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機器人研究碩果累累 哈工大:豈止『神舟』耀太空
2007-08-04 19:30:05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趙宇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4日電 他們用宇宙飛船圓了人們千年的飛天夢想,用機器人實現了人們解放雙手的願望。在這個通向未來的事業中,哈工大在默默耕耘著——

  當人們為『神五』發射成功激動時,人們不會忘記那些托起火箭、飛船,並與之同生死、共命運的人們。一代又一代哈工大學子就是這樣編織心中的航天夢,成就著屬於他們的光榮與夢想。『航天是一個高風險的試驗,火箭是玩火的。火箭點火後,就是靠它固有的可靠性去完成使命。我們要確保每一次型號飛行試驗的成功,必須要面對風險,承受壓力,想盡一切辦法,把風險降到最低。』從哈工大畢業後從事航天事業20多個年頭的許達哲這樣評價自己的工作。

  到2003年首次載人航天飛船發射的那一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許達哲參加過的大小飛行試驗有100次左右。發射『神舟』號飛船,他5次都在現場,曾獲發射試驗成功『五連冠』。

  然而高考之前,許達哲的生活與火箭、飛船扯不上一點關系。17歲中學畢業時,許達哲去了偏僻的農村插隊。插過秧,栽過樹,犁過田,耕過地,是農村裡活躍的知青。3年後,國家恢復高考,他步行20多裡的山路去考試,回村後又接著乾農活。沒想到通知書下來了,他竟以平均分在江西名列前茅的成績被哈工大錄取。這些年來許達哲一直在茫茫戈壁上實現著他的人生價值:1999年發射『神舟』一號試驗飛船時,他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總裝廠廠長;2001年發射『神舟』二號飛船時,他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2002年發射『神舟』三號和四號時,他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在『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時,他作為發射隊長帶領飛行試驗大隊擔負著『長二F』運載火箭和『神五』飛船兩大系統發射活動的領軍任務。

  許達哲只是一個縮影。至今,還有40多名哈工大學子在酒泉工作著,是他們和所有曾經在那裡工作過的科研人員一起用自己的青春將酒泉基地從荒無人煙的沙漠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衛星發射中心。

  從零開始攻關克難

  不僅僅是在酒泉基地,在航天系統的各個院所、各個崗位上都有哈工大學子在默默耕耘著。

  恢復高考後第一年參加高考的張凱峰就為神舟飛船中宇航員座椅的支橕問題做出了貢獻。宇航員座椅需要一種有超常變形能力的高強輕質材料,他與北京衛星總裝廠合作,利用超塑性研究的先進技術解決了材料方面的難題。同時,他還開發了超塑成型厚度分布控制技術,解決了大球底等部件厚度不均的問題。但是或許誰也不會想到,恢復高考之前,做出這許多科研貢獻的張凱峰一直在工廠裡當著名不見經傳的小乾事,是高考為國家選取了人纔,也是高考為人纔創造了機遇。

  人們對太空的探索留下了數以億計的空間碎片,這些漂浮在太空裡的碎片為宇宙飛船等航天器的飛行造成了很大的隱患。哈工大空間碎片高速撞擊中心就擔負著用特殊材料為航天器穿上『防彈衣』的科研任務。這一項目的學術帶頭人就是1979年考入哈工大的龐寶君。高考令龐寶君從一個地道的農村孩子變成了一個可以為國家航天事業和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和老師。龐寶君說,起步的階段是非常艱難的,沒有實驗室,沒有經費,他們是向學校借錢、借場地來做實驗的。2000年哈工大承辦了首屆全國空間碎片研討會,會上他們的科研項目引起了國內有關專家和領導的重視,後來他們得到了國家撥款用於建設實驗設施。龐寶君說,他一直覺得肩上的擔子很重,因為他一直在想著怎樣纔能不辜負國家賦予他的重任。現在,他已經在這方面培養了10餘位碩士、3位博士,這些學生目前全都活躍在空間碎片研究的重要崗位上。

  從零趕超拓展未來

  在哈工大航空航天科研事業迅猛發展的同時,哈工大機器人的研究也是碩果累累。2004年6月15日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研制的機器人靈巧手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的首屆國際機器人及自動化展覽會上引起轟動。據哈工大『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宏介紹,靈巧手還可以安裝在太空智能機器人的胳膊上,代替宇航員到艙外的太空環境中進行長時間的復雜作業,而無須宇航員冒著生命危險去太空。

  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李瑞峰,迄今已經參加研發過70多個機器人了。李瑞峰是1984年考入哈工大機械制造專業的,當時的他只在科幻電影《未來世界》中看到過被藝術加工了的『機器人』。他說,做這個研發者,壓力是很大的。至今他還清楚地記得與他的老師蔡鶴皋院士一起為長春一汽做工業機器人的那段艱難日子。那時國家提出要研發有中國自己的知識產權的機器人,並且要將這些機器人用到汽車生產線上。當時什麼研究資料都沒有,就是長春一汽的車間裡有幾臺國外的機器人,但也只能到現場看著。頂著壓力,李瑞峰和他當時所在的攻關小組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做出兩臺機器人。這兩臺機器人跟當時的國際水平差不多,並且通過了測試。此後,他們立了一個大項目,在那裡又做了20多個機器人。

  李瑞峰說,現在人們對家用機器人的需求很迫切。他86歲的老奶奶就問過他,什麼時候可以設計一個機器人,為她做飯、收拾屋子。李瑞峰目前正在朝著研發老年陪護機器人的方向努力,如果這款機器人問世的話,它可能會成為家庭的新成員。

責任編輯: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