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5日電 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一直是躲在父母的翅膀下生活。結婚了,生理成熟了,心理卻仍未過『斷奶期』。當他們一旦因種種問題分手,家長們更是『積極參與』。離婚本來是兩個人的事,『80後』的離婚卻是六個人的事。
父母乾預過度引發婚姻矛盾
根據道裡區民政局婚姻登記部門的統計,今年上半年有1000多對夫妻辦理離婚登記,而在這些離婚夫妻中,未滿30歲的年輕人佔有一定比例。記者從律師事務所和法院了解到,『80後』獨生子女的生活態度和性格讓他們成為離婚高發人群,而在『80後』的離婚案件中,雙方父母充當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小夫妻吵架,父母幫忙,小夫妻離婚,家長舉證。
現代律師事務所的劉律師告訴記者,在他們事務所接觸的這類案件中,離婚官司的當事人都是由雙方父母陪著前來諮詢,有的當事人不出面,全由父母代理,甚至在法庭上,竟有當事人不出席而由雙方父母代替其出庭舉證的事發生。劉律師覺得,『80後』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的保護意識延續到了兒女的婚姻中,『80後』婚後生活不是二人世界而是六人世界,父母的溺愛導致了新人感情破裂。
家長幫斷家務事,適得其反
生於1981年的張岩與劉璐相戀兩年,去年『十一』結婚。新婚不久,小兩口因為生活瑣事吵架,劉璐給娘家打電話求援。結果劉璐的媽媽不但沒幫著熄火反而火上澆油,在電話裡就將女婿罵了個狗血噴頭,放下電話後還給親家母打了個電話,大罵親家母教子無方。結果雙方關系徹底破裂,兩個沒啥大矛盾的孩子為了各自父母的面子決定離婚。
『80後』從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他們長大了,結婚了,卻總也離不開父母的『保護』。結婚了,房子是父母買的,車子是父母給的,婚姻生活由兩個人的變成六個人的。周末,小兩口就成了雙方父母爭奪的對象。叫吃飯的電話像趕集似的打來,去了誰家,另一家都覺得不平衡,互不相讓,甚至各回各家。吵架了,不會自己解決就向父母求救,而父母總是說自己孩子的好,說另一個孩子的不是,結果小吵變大吵,小鬧成大鬧。我們雖無法指責對兒女好的父母,但是正是父母的『不松手』使這些本已成人的『孩子』在嬌慣中忘記了如何獨立行走。
小家投入靠父母,財產難分家長急
在『80後』的離婚案中,由於雙方父母在婚前投入很多,所以夫妻財產認定常將雙方父母牽連其中,這是『80後』離婚案中的普遍情況。
楊義和劉倩都是獨生子女,2004年二人租房結的婚,一年後,雙方家長籌錢給二人買了一套價值30多萬元的住房並為他們添置了一些家具。房產證上寫的是楊義的名字,這套房子劉倩的父母也出了錢,所以劉母經常不滿意女婿掙錢少,楊義因劉母的態度常與劉倩吵架。今年春節過後,二人申請離婚,雙方都由家長出面找律師上法院。劉倩的母親說:『孩子們工作忙,他們的事我都知道,當初買房我是出了錢的,所以我必須到場作證。』在律師事務所,雙方老人惡語相向,都說自己出了買房的大部分錢,雙方爭議的焦點就是這套住房如何分割。另外,對於婚後小兩口添置的家具、家電也是雙方父母購買的,現在已經沒有發票無法證實究竟是誰買的,也引起不小的爭議。
法院民庭的法官告訴記者,在『80後』的離婚案中,調解和好的很少,夫妻雙方往往因為小事吵翻,也因為小事不肯讓步。而且有相當的一部分案件、特別是涉及財產分割部分的出庭舉證都是雙方父母。
婆媳關系緊張都為一個人
朱小姐和吳先生都是家裡的獨生子女。婚後,雙方父母條件都不錯,都希望孩子跟自己生活在一起。最後朱小姐和吳先生與公婆在同一小區買了套住房。這樣一來,每天二人都到公婆家吃飯。一次,朱小姐讓老公幫著盛飯,沒想被婆婆批評,『你怎麼可以叫他幫你盛飯呢?你應該給公婆和老公盛飯纔對。』朱小姐不服氣:『我倆好,你兒子願意!』吳先生不知道勸說誰好。還有一次,吳先生感冒發燒了,婆婆心疼得不行,一會兒一量體溫,小兩口吃過飯剛回到自己家,婆婆就來電話問兒子體溫多少,並問媳婦兒子是怎麼感冒的。朱小姐放下電話就跟老公急了,朱小姐說:『你媽什麼意思,分明是在責怪我對你照顧不周,對我不放心。不然為何剛從她那兒回來,電話就跟來了。我看你就是個長不大的小孩兒,從來沒離開過你媽的懷抱,大事小事都得你媽管,你跟她過吧……』幾句話就讓小兩口大吵了一架。此後,婆媳倆因為吳先生矛盾頻發,小兩口也因此總是吵來吵去,最後吵出了裂痕,一紙訴狀,把兩人美好的婚姻在公堂上做了個了斷。
什麼是『80後』婚姻生活的軟肋
為什麼長時間的戀愛都能彼此相容,而一旦共同生活便水火不相容了呢?據道裡區法院研究室張主任分析,以上的案例在『80後』中頗具代表性,經濟不獨立、『家務低能』是『80後』婚姻生活中的『軟肋』,加之『80後』雙方當事人從小生活條件相對優越、都是家庭中的獨子,個性太強,性格裡少了寬容、忍讓的成分,真正生活在一起時,經常會為生活瑣事發生爭執,通常不會輕易讓步。而雙方父母一味偏向自家孩子,反而會把小口角激化成大矛盾,最終導致兒女婚姻解體。對此,應引起社會的重視。(文中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