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6日電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近幾年,我省一直在大力建設農業機械化,每年投入的農機購置補貼多達數千萬元。農機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由機電一體化發展到了智能化。這都對農機技術推廣人員的隊伍、素質、能力和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前,由於我省農機技術推廣人員數量少、素質低、工作條件差,只能養兵,無力打仗,類似於水稻機械化技術推廣的育插秧標准化、水稻直收脫粒等難題還有很多。全方位提高農機技術推廣能力,成為我省農業機械化發展必須跨越的一道關口。
推廣系統線斷網破
據省農機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任曉東介紹,農機技術推廣系統是集試驗、示范、技術引進、技術推廣及培訓為一體的推廣網絡。20世紀80~90年代,我省農機技術推廣系統比較完善,省、市、縣、鄉四級網絡健全,全省有農機技術推廣人員3200多人。而且大多數推廣站都有場庫棚和農機具,實力比較雄厚。2001年全省鄉鎮機構改革後,將鄉鎮農機、農業、水產、畜牧等推廣站合並,重新組建了『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管理上90%下放給鄉鎮政府。由於機構整合幅度較大,鄉鎮農機技術推廣網絡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人員的數量比改革前減少了30%左右,有的縣甚至沒有專職的推廣人員。
銳減的不只是人員的數量,還有質量。現有的農機技術推廣人員專業素質偏低、技術力量差,非專業人員比重大約佔了一半。據調查,在全省914個鄉鎮農機技術推廣站中,具有中級職稱的只有208人,平均每5個站不到1人。有一個縣級推廣站實有職工20人,而年富力強的推廣工作人員只有6人。改革後,鄉鎮農機技術推廣人『三權』在下,圍著鄉鎮政府中心工作轉,無暇顧及推廣農機技術。
推廣人纔後繼乏人
現有人員質量不高,後備人纔又跟不上。據了解,目前很多職業教育的課程都圍繞著城市發展需要而設置,農村急需的農機維修、種植、養殖等專業很少。此外,一些農技院校也開始向其他門類的職業學校轉型。
我省一所老牌農機職業學校招生辦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世紀80~90年代,農機專業曾是該校的精品專業,一年招生數百人,有五六個班的學生。近5年,每年只招一個班40名考生,而且還經常招不滿。現在,學校已不以農機專業為主,又開設了汽車維修、財會等很多熱門專業。
由於編制有限,非專業人員充斥著農機技術推廣部門,加之鄉鎮工作條件差,生活艱苦,多年來,大中專農機專業畢業生很少被分到基層農機技術推廣部門,大多數農機專業畢業生都選擇了農機企業,使農機技術推廣部門人纔斷檔,後繼乏人。
推廣技術僅在示范點上
任曉東至今仍很懷念當年推廣機械精少量播種技術的成功。在20世紀90年代時,他們在全省層層推廣該技術,通過基層推廣人員手把手地教農民,使這項技術貫徹到田間地頭。當時推廣面積達到8000多萬畝,不僅使種子減少一半,產量提高10%,而且帶動了農機裝備和制造業的發展。
如今,這樣的成功太少了。任曉東嘆息著說,現在因為缺少基層推廣力量,我們失去了下鄉的『腿』,使農民失去了最直接的指導老師,一些好的農機化技術也只能停留在試驗、示范『點』上,而無法將其推廣到全省這麼大的『面』上。
現有的推廣人員也很難發揮作用。目前,大多數市縣級推廣站僅能維持人員工資,沒有專項推廣資金。另外,我省約70%的縣級推廣站技術手段落後,缺乏交通工具,還有部分鄉鎮推廣站甚至沒有獨立的辦公場所,基本上是『背包站』,推廣技術十分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