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蔡爾誠通過互聯網與『德國天氣在線』互通信息
東北網8月7日電 7月24日,熱浪灼人。在大慶高新開發區新建的八一農墾大學公寓,記者見到了今年已72歲的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高級氣象工程師蔡爾誠。
蔡老說,最近一個時期,我國南方持續降大暴雨,致使江河暴漲,北方卻連續高溫,怪異的氣候變化把氣象的常規都打亂了。有時早飯都顧不上吃,就急著打開電腦,瀏覽從太平洋彼岸發來的氣象信息。這已是他與世界氣象組織合作『德國天氣在線』的第七個年頭了。
蔡爾誠,1958年4月從防化部隊轉業來到剛剛組建的五九七農場,是北大荒的第一代開拓者。當年10月,他調至總場籌建荒原上第一個基層氣象站。
1966年以後,他以頑強的毅力,堅持連續7300多天觀察雲天變化,20年從未間斷,累積資料140多萬字,終於發現教科書上沒有的三類氣象資料,即各類征兆的相互關系、雲系與長波槽脊的關系、雲系結構與降水量關系,並依此提煉出三類相應預報方法。1986年獲省特等勞動模范,同年5月獲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和『五一』勞動獎章。
2001年,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後,他應德國天氣在線之邀擔任長期預報專家,主持中國區域的天氣預報。
說起與國際合作,蔡老很是興奮:『之所以接受這份工作,是因為他們站在世界氣象高端,有大量的最新數據。合作的結果是雙贏。』
蔡爾誠說自己是個『編外』,這個稱號是相對於氣象局的氣象專家們來說的。這些年來,蔡爾誠一直在和他們賽跑。他今年的預報與國家氣象局氣候中心專家預報相比,除小部分吻合外,其餘大相徑庭。但是今年夏季的天氣情況表明,蔡爾誠的預測准確率略高一籌。
他有自己的依據,就是『大氣能量互補原理』。用他的研究方法,對中國近300年的氣象歷史資料進行分析,支持他觀點的洪澇災害發生機率都在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