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三次投標連中三元 慶安『綠色大米』風光北京高校
2007-08-11 14:55:4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蘭亞軍 孫向陽 記者 楊欣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1日電 北京18所高校的專用米,清華大學的食用米生產基地——慶安的無公害大米在北京各高校大大地風光了一把。自2001年開始,北京高校大米招投標大會舉行了三次投標,慶安大米連中三元。

  慶安抓住資源優勢,做大綠色產業,延長綠色產業鏈。去年僅水稻一項,慶安縣農民人均增收320元。

  依托綠色資源樹綠色經濟理念

  境內三山環繞,七河發源,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達5%,慶安發展綠色農業得天獨厚。慶安是全國生態示范縣、中國綠色食品之鄉。

  當地領導向記者介紹,慶安通過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區、綠色食品開發區、自然生態恢復區和自然資源保護區,舉辦綠色食品節,使全縣綠色食品生產提檔昇級,綠色食品品牌聲名鵲起,建立起農民致富和縣域經濟發展的綠色通道。

  近幾年,『七河源』大米、『雙潔』大米每公斤10元的高價,2003年至今,向日本、俄羅斯、南非等5個國家出口大米6萬多噸。甘藍、西紅柿被客商主動收購,成車運往俄羅斯,田間林下的北五味子被簽下20年收購合同。憑借天藍水美的綠色生態環境,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慶安年產水稻5億公斤,第一屆『綠節』至今,每公斤比鄰近市場價格高出0.06元,農民年均增收3000萬元,6年增收1.8億元。

  培植綠色梧桐樹招引鳳凰落枝頭

  綠色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中心和主基調。綠色食品的發展也開始從大米向其他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養殖業延伸。分別建立起綠色水稻、大豆和玉米、瓜菜、山野菜、生豬、奶牛生產基地。

  綠色食品讓慶安人嘗到了甜頭,農民生態農業觀念增強,高毒劇毒農藥被農民拒絕使用,施用農家肥成時尚,農家肥經銷公司數量達30個。

  第一屆『綠節』,慶安提出建『米都』、『藥都』、『酒都』。第二屆『綠節』,慶安縣委又提出,大上綠色食品精深加工項目,全力打造生態慶安。

  北京東方雙潔科技貿易有限公司在2002年投資1800萬元建設了年加工水稻25萬噸的雙潔米業公司。大連客商投資1000萬元建設東大木業,2005年擴產改造,現已形成年加工細木工板60萬張的生產能力,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產業龍頭。上海金綠脈公司投資3300萬元建設馬鈴薯制品有限公司,產品暢銷市場,今年與農戶簽訂4萬畝原料供應合同。哈爾濱爾孚房地產開發公司投資3000萬元,闢建的東北最大的綠色食品大豆批發市場,年購銷大豆5億多公斤,慶安年產大豆近1.5億公斤。

  國家級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建成後,已落戶企業30多家,其中投資超億元的項目2個,超5000萬元的項目3個。第一屆『綠節』簽訂項目合同協議96項,引資額10億元。2003年到現在,共引進項目351個,到位資金15.6億元。

  綠色+科技+精耕細作提昇層次

  近幾年,慶安在綠色食品生產上共推廣應用新技術18項,精耕細作使水稻平均畝增產達10%。水稻優良品種普及率達95%以上,水稻品種由過去20多個整合到七八個。

  目前,慶安綠色食品種植面積已由2001年的24萬畝發展到201萬畝,佔作物耕種面積的90%,全縣綠色食品水稻種植面積100萬畝,品牌已由5類18個品種發展到5大類31個品種,全國縣級領先。產品熱銷全國30個省市區,並打入日本、韓國、俄羅斯等13個國家和地區。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108元,是2002年的1.6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700元,是2002年的1.4倍。2006年,綠色食品經濟產值實現12.4億元,牽動6.2萬農戶年增收4980萬元。

責任編輯: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