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4日電 題:哈工程自動化學院青年志願者服務隊暑期社會實踐側記
隋鵬飛 記者 高長利
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秉承軍工優良傳統,以真誠的愛心、紮實的知識和良好的綜合素質,常年活躍於城市鄉村,進行集中式的社會實踐志願者行動,建立了多個社會實踐服務基地。今年,由黎華街工委牽線,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青年志願者服務隊來到其幫扶單位哈爾濱市巨源鎮城子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活動,雙方共同對城子村開展支農幫扶活動,形成了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城市、鄉村互動合作的『街校村』三方共建的新模式。
2007年7月24日,由哈爾濱市黎華街工委牽線搭橋,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青年志願者服務隊12人在一名指導教師的帶領下,來到了哈爾濱市巨源鎮城子村開始了為期八天的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活動。
此次社會實踐構建了『1235』活動體系,即為了一個根本目標——『為龍江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圍繞兩個主題——『服務農村長纔乾,三方共建促和諧』,依靠三個支橕—『黎華街工委、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道外區巨源鎮城子村』三方的密切合作,紮實開展五項實踐活動——『義務支教、普法講座、走訪扶貧、農業實踐、大學生活展』。
城子村印象
此次赴城子村的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由2005級和2006級兩個年級的12名學生乾部組成。很多學生來自城市,特別是隊伍裡僅有的三個女生——王秋瀅、曲直和杜雪,她們從小就生活在哈爾濱,從沒有離開城市的生活,更別說是這種只有黑土、平房的真正農村。所有的隊員都在暗暗擔心,這三個『金枝玉葉』能否習慣這裡的生活,能否堅持住呢。
青年志願者們的住所很簡陋,三個女生住在村委會的辦公室中,睡在臨時用籃球板搭成的『床』上,男生們則只能睡在老年活動中心的桌子和椅子上,白天有成群的蒼蠅徘徊,晚上則要忍受蚊子的侵擾。習慣了自來水的他們要去重新接受需要過濾纔能使用的井水。
城子村百年純朴的文化底蘊造就了她的孤獨和蒼涼,望眼欲穿的黑土地,卷起的層層黃砂,令所有人對這個位於市郊的農村的現狀表示驚訝。志願者們表示,在來的那刻,他們已經下定決心:無論如何,決不當逃兵。
支教流年
在城子村小學校進行支教工作是大學生們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城子村小學包括六個年級,共用僅有的五個教室,51名在籍學生,大部分是貧困生。有些孩子由於父母在外打工,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每天他們回家後先要幫助年邁的老人乾些農活,然後再開始寫作業。志願者們根據城子村小學現狀迅速分成兩支隊伍:一支在小學進行支教工作,另一支在全村范圍內走訪調研,了解村民對小學校現狀的一些看法。
在支教的第一天,志願者們走進教室的那一刻,孩子們用怯怯的眼神看著他們,眼底流露出的成熟是本不該他們這個年齡所有的。黝黑的小臉和一雙雙小手上都布滿了塵土,志願者們拿出紙巾為孩子們小心地擦拭,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他們和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支教志願者杜雪很有感觸。來的時候,大家准備了很多鉛筆、橡皮和本子作為獎品發給答對問題的孩子。可是讓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現了:當她把鉛筆獎勵給答對問題的男孩時,班長站起來大聲地說,老師,我們不要獎品!志願者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們唯一想要的獎勵就是知識。在支教的每一天,隊員們被孩子們的認真感動,也被孩子們求知的渴望感動。支教回來,雖然嗓子沙啞,但臉上都掛著彩虹般的微笑。志願者王立鵬說他忽然明白了,徐本禹為什麼單槍匹馬到貧困的農村,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傾頹的教室,如果將來孩子需要他,他會義無反顧地來到這裡。所有志願者也會堅定地說:我願意!快樂似水在『三下鄉』過程中,志願者們還開展了普法講座、大學生活展、農業實踐等活動。在曾斌組織的普法講座中,智鵬飛、李想、鄒宏峰等人利用自編自演的一個個精彩短劇,將勞動法、土地法、義務教育法表述的淋漓盡致。城子村村民在笑聲不斷的同時,增加了對這幾部法律的認識。『大學生活展』是王秋瀅、曲直和韓守利的獨創,分別展現科技的力量、美麗的校園、刻苦鑽研的莘莘學子、多彩的大學生活,豐富的課餘生活等主題。展覽時,看到孩子們搶著看,眼中溢出的快樂和對大學的渴望,每個隊員都感到安慰。突然有個孩子問道:老師,我能上大學嗎?所有人都深深的點點頭,孩子的臉上馬上蕩出快樂的漣漪,他的快樂深深刺痛了大家的心。農村孩子的心地就像雪山般純潔,他們的快樂就是如此的單純。
為了更好的體驗農村生活,志願者們來到了城子村葡萄園進行實踐勞動,體會到了新農業的蓬勃發展和科學技術在新農村發展中所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來到鄉下的幾天中,變化最大的要數『三朵金花』 ——王秋瀅、曲直和杜雪了,從愁眉苦臉到歡歌笑語,她們已經將快樂的噴泉灑向城子村,灑向城子村的孩子們。
奔走小巷
在為期八天的『三下鄉』活動中,志願者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依次走訪十個貧困生家庭,並為他們送上學習用品,捐資捐物,為貧困學生解決實際困難。一點點學習用品帶給他們的並非是物質上的改變,重要的是心靈上的觸動。相信不久的將來,一株株小苗必將成長為參天大樹。在走訪的同時,志願者們還進行了有關『村民自治』的調研。調研不僅僅是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進行驗證,也希望利用自身學到的專業知識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添磚加瓦。
走向高潮
天道酬勤。志願者們的辛勤付出贏得了城子村村民的一致好評,這也為『街校村』共建的成功啟動做了美好的前奏。7月31日下午,黎華街工委、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道外區巨源鎮城子村『街校村共建』三方共建儀式啟動。啟動儀式上,黎華街工委、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分別向城子村捐贈了電腦、電視機、圖書等物品。三方共同表達了對『街校村共建』合作愉快長久的美好祝福和衷心期待。
啟動儀式之後的文藝匯演是將社會實踐活動推向高潮。演出現場,黎華街道的市民、城子村村民、小學生與大學生載歌載舞,其樂融融,為自動化學院的2007年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不說再見
塵土輕舞飛揚,時光悄然流逝。隊員們踏在這片土地上已經八天了,八天的朝夕相處,他們對城子村產生了難以割捨的眷戀。隊員們原打算不告訴孩子們離開的時間,因為他們已經承受不起孩子們的淚水,可是最後一天的支教,三個女孩的淚卻不爭氣地流出來了,她們親了每個學生的臉頰,淚已經分不清是她們的還是孩子們的,所有學生將12個隊員們圍在當中,拽著他們的手不讓老師走。
老師們不走,他們的心已經留在了這裡,這裡已經是他們的第二個故鄉。隊員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一幕,當他們乘坐的大巴已經開動時,孩子們追著車邊跑邊哭喊著:老師再見!
不說再見,因為還會相見。志願者們表示,他們會利用休假日回來看孩子們的。
隊員們在城子村為期八天的實踐活動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是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與城子村的感情卻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