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3日電 三江平原素以氣候濕潤、水草豐美而聞名。然而,今年夏天,一場前所未有的旱情讓這片富饒豐盈的黑土地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農田乾裂,禾苗變成乾柴,整個三江大地到處充滿了對水的渴求。
面對持續近兩個月的旱情,三江平原的農民如何應對?罕見旱情帶給他們的是什麼?日前,記者奔赴三江平原旱情重災區,走村入戶進行深入調查采訪,所見所聞令人震驚,同時也引起我們深深地思考。
思考一旱情為何沒能引起警覺
近年來,作為非傳統旱區的三江平原幾乎年年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旱情,今夏的旱情又持續了50多天,這些現象為何沒能引起農民們的警覺?
李秀軒,富錦市錦山鎮錦山村農民。種了二十多年的地,沒見過這樣的年景。說起今夏的旱情,老漢一臉的無奈:『去年家裡的50多畝玉米和大豆都賣上了好價錢,原指望今年能多賺些錢。最初高溫晴熱的天氣持續十來天,大伙都沒在意。琢磨著過兩天准有雨。就一直這樣等著,咋都沒想到會旱這麼久。』
走訪中記者發現,李老漢的話代表了大多數非旱區農民的想法。在一向偏澇的三江平原地區,普遍流行著這樣一個觀點:『小旱大豐收,大旱小豐收,不旱不豐收。』於是,『旱』在這裡成了正常現象,農民們自然對旱情放松了警覺。在旱情持續發生的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他們根本沒有想過采取任何措施。農民們靠天等雨,眼睜睜地看著土地板結,作物枯黃,纔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早知道會是這樣,俺寧可多吃點辛苦,多給地澆些水。』采訪中,聽到農民說得最多的就是這樣的話。
思考二為何不采取抗旱自救措施
在富錦市錦山鎮二道崗村,村民張財一臉愁容地說:『前期土壤板結得厲害,眼下下雨只濕潤了土壤表層,而田裡的乾土層還有二十厘米左右。』
『旱情這麼重,咋不想想辦法?』記者問道。張財說:『打口井少說七八百元錢,多則要二三千元錢。咱農民這點錢都扔在地裡了,手裡沒錢。』村民王秀山接過話茬:『打井當然好,可俺村這地十年六七澇,像今年的旱情百年不遇,打井只用一年,這錢不是白扔?』村支書宋濤告訴記者,其實打一口井只要一天的時間,如果在旱情初期,村民們能多打幾口井,莊稼就不會旱成這樣,可大部分村民情願再等下去。
記者望眼看去,在農田裡確實極少見到農民自打的機井和噴灌設施。據了解,由於受經濟條件制約,農民們不願自己出錢打井,覺得這賬不劃算。部分農民甚至對旱情嚴重的地塊棄之不顧,不願再投入財力和人力挽回旱情帶來的損失。這些天,有各級政府部門支持,想盡各種方法支援旱區抗旱打井,農民們只出力不花錢,所以打井熱情還挺高。
思考三不同地塊緣何境遇兩重天
在湯原縣勝利鄉聯勝村,記者見到兩塊長勢不同的玉米地:同樣是近兩個月的旱情,一塊地裡的玉米不到一米,多數玉米整株近於枯萎;而在另一片地裡,玉米長勢相對良好,乾枯的葉片不多。路過的村民說,相比之下,凡是去年秋天經過深翻的地塊抗旱能力都要好得多。據農業專家統計,耕作層每增加一厘米,每公頃土地就能多蓄水40噸,可以延長抗旱期10天,相當於給農作物建立了一個土壤水庫。而部分農民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及時對土地進行秋季深翻,也加重了今年的旱情。
采訪途中經過二九一農場時,記者看到這裡的農田呈現出一片綠色。同行的專家介紹說,因為農場標准化作業程度高,使作物的耐旱性相對較高,因此作物的生長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啟示
轉變觀念意識改變耕種模式勤於抗爭旱象
面對旱情,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各方采取多種方式對旱區進行支援和救助,而廣大農民也並非無能為力,望『水』興嘆。湯原縣勝利鄉聯勝村村民馮啟成,投入2000多元錢,自行研制成功簡易打井機。目前,他研制的多臺打井機已為村民澆灌水稻、甜菜等作物500多畝,減少了村民們的損失。
富錦市錦山鎮錦山村二道崗村農民徐洪生在旱情發生後,果斷投入近千元打井抗旱。如今,他家40多畝的玉米、大豆、白瓜等作物長勢良好,對秋後的收成,他信心十足。
集賢縣興安鄉仁德村農民王祥貴夫妻倆,一個多月沒回家睡覺,把自家80多畝地澆了個精透,還幫著別人家澆了10多畝。王祥貴高興地說:『澆不澆水就是不一樣,差著一腦袋呢。』
水利專家指出,三江平原屬雨養農業區,除水田有少量補水井外,其它抗旱水源工程極少。在農田水利設施尚未健全、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農民應該成為抗旱的主力軍。同樣是大旱,哪裡的農民有較強的抗旱和自救意識,哪裡就有生機盎然的綠洲。改變耕種模式,科學調整種植結構,提高農作物耐旱能力,及時進行秋季深翻,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旱到哪裡災就到哪裡』的現象。
離開三江平原時,雨還在下。廣袤的大地貪婪地吮吸著久違的雨水,枯黃的作物似乎有了幾許生機。今夏,大旱『烤』驗著這片黑土地,在給農民們帶來陣痛的同時,也孕育出新的希望: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願能有更多的人能悟出些道理,當旱情再一次降臨時,能夠不再眼巴巴地望天等雨,而是堅定從容地與天災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