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現代農業的坐標——黑龍江墾區創新發展方略報告
2007-08-25 10:09:42 來源:三農在線  作者:謝振華 徐國春 侯昭純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5日電 題:現代農業的坐標——黑龍江墾區創新發展方略報告

  在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中國東北大平原上,俗稱北大荒的黑龍江墾區在60年開發建設歷程中,背負著新中國農業振興的大任,振翅領飛新中國農業的雁陣,大筆書寫農業現代化的宏偉篇章,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後備基地、現代農業的示范基地。

  今日北大荒,千裡沃野,萬頃良田,工廠高矗,城鎮靚麗。60年間,黑龍江墾區作為中國農業的國家隊,不斷實現從零起步,超常規跨越式發展。近10餘年,黑龍江墾區糧食產量大步登高。2005年,年產205.3億斤,首次突破200億斤大關。2006年年產226.4億斤,比上年凸增20億斤。與前48年創造的年產100億斤相比,近11年間北大荒以高倍遞增超過了前48年的增產速度;近11年間,黑龍江墾區等於再造了又一個北大荒。

  方略之一:基本建設為保障

  在60年裡,黑龍江墾區本著邊開發、邊建設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不懈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建立起排、灌、蓄結合的水資源綜合利用系統,為發展現代農業豎起了一道抗御自然風險的屏障。

  60年裡,黑龍江墾區已完成中低產田改造1866萬畝。這些十年九不收的地塊,曾讓北大荒戴上了『王小二』的帽子。如今水害變水利,廢地變寶地。其中高產水稻面積已由1995年的268萬畝發展到2006年的1309.2萬畝,佔墾區糧食播種面積的42%,水稻平均畝產達到1043斤。

  在改造中低產田的同時,黑龍江墾區還以加強基本農田保護為重點,不斷完善排澇、灌溉設施。目前,墾區累計完成水利工程投資60.6億元,建成防洪堤壩2828.53公裡,建成水庫151座。澇區治理面積2037.3萬畝,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96.35萬畝。基本農田保護區達2910萬畝,佔墾區耕地總面積的93%。

  近幾年,黑龍江墾區把開發利用地表水資源作為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目前,黑龍江墾區灌溉工程累計投資已達16.3億元,建成灌排渠系18.1萬公裡、建築物6.6萬座、排灌站174處,建設了查哈陽、興凱湖、江川、梧桐河、蛤蟆通等5處灌溉面積在3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專家介紹,利用地表水進行農田灌溉可提高活動積溫近300度,促使水稻品質提高一個等級,畝產提高200斤左右。每畝水稻綜合節本增效近200元。

  圍繞高產高效特色作物,黑龍江墾區應用總結出噴灌、滴灌、坐水灌、膜下灌等一批節水灌溉模式,比常規旱灌節約用水38%~48%,建設了一批排灌設施配套、旱澇保收的畝收益在500~1000元的經濟作物園區。八五O、和平、寶泉嶺、友誼、二道河、紅旗、香坊、大興等8場已列入國家節水增效灌溉示范區建設,帶動了旱作節水農業的發展,使這個墾區旱作節水灌溉面積發展到400萬畝。

  黑龍江墾區以建立『黑色水庫』和『綠色水庫』為切入點的節水農業體系已趨向成熟。一套套免耕深松、抗旱保?的節水耕作制度和農藝措施,發揮了北大荒特有的『土壤水庫』效應,實現了『秋雨春用、春旱秋防』。秸稈還田、免耕作業、全方位深松等耕作多項環境保護措施,使北大荒的土地有機質達到4%~5%,保持了中國最好的農業生態環境。北大荒人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緊密結合,家庭林場年造林30萬畝以上,網、帶、片結合的6.7萬條防護林帶、4萬個網格,使北大荒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良性小氣候,年降水量提高5.1%,年均增產糧食5億斤。

  堅持持續發展、永續發展成為北大荒長足發展的立命之本。歷經60年的探索與保護,今天的北大荒生態,成為我國北方的一道風景。有詩人這樣描述:北大荒土變黑,黑土生金;水變清,清流千裡;樹變綠,綠滿青山。這裡已建成的19個自然保護區、140個自然保護地遠近馳名。

  方略之二:現代制度為先導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讓分散的千家萬戶堅持農業標准呢?黑龍江墾區順應市場經濟規律,站在資本經營的高度,將標准化作業列入大農場和小農場雙方參與制定的生產條例,將核心技術高產模式列入甲乙雙方認可的合同文本,將技術要領通過示范區、示范戶、示范人普及到每一條田壟。

  2005年至2006年,是黑龍江墾區農業標准化達標年,在春種、夏管、『三秋』三個階段,全墾區20多萬戶家庭農場開展了競賽達標活動,著力推進農業標准化的提檔昇級。在合同制約的推動下,全面積、全作物、全過程、全方位推行標准化作業、模式化栽培成為千家萬戶的自覺行為。過去很多農業管理的難點由此迎刃而解。記者在很多農戶家中看到了一個個農時卡:4月15日前完成小麥播種;5月15日前完成大豆、玉米播種;5月25日前完成水稻插秧……

  目前,在農場種田,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成為上下的共同呼聲。在全面推行農業集約化的進程中,黑龍江墾區的種植業已全部實現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模式化栽培、標准化作業,在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節水灌溉、農業航化作業等新技術應用方面居國內領先水平,可與世界發達地區媲美。

  2006年以來,黑龍江墾區以『主攻單產、提高品質、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為突破口,在3600萬畝分散經營的土地上,全面推廣了保護性耕作、行間覆膜、綜合抗旱、水稻葉齡診斷、測土施肥應用、水稻培育壯秧、水稻機械分段收獲、大豆根瘤菌應用、病蟲害綜合防治、航化作業等十大農業新技術。經過了十餘年傳統管理與市場調控的磨合歷程,市場手段如一只只無形之手,讓從科學院、研究所推出的新技術,走進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地塊。據統計,全墾區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500多萬畝,畝節肥5元;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600萬畝,畝節本降耗20元;實施節水灌溉面積400萬畝;病蟲害防治面積1000萬畝。水稻『兩段育苗』移栽技術經過試驗,單產已經穩定在1600斤以上。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黑龍江墾區的每個水稻種植戶家中,都有一張總局農業部門免費發放的『寒地水稻生育葉齡診斷技術模式圖』。這些久經考驗,大家認可的高產高效模式已不再是行政指令性的硬性要求,而是列入合同文本,甲乙雙方達成共識的有機組成部分。一位稻農近乎神秘地告訴記者:『有了這張圖,你就可以通過光熱水氣來控制水稻生長了,讓它什麼時候長,它就什麼時候長。讓它長幾個葉,它就長幾個葉。』水稻葉齡診斷技術,是由北大荒水稻專家徐一戎等科技人員,根據千家萬戶的栽培技術,一點一滴地摸索、積累、琢磨而成。圍繞寒地水稻的生育特點應用葉齡診斷模式理論,組裝形成的寒地水稻栽培技術規范,使水稻由傳統的種、管、收流程,發展成為按葉齡診斷、預測、調控的栽培技術體系。目前,全墾區應用面積累計達1046萬畝,平均畝增產88.72斤,增收節支總額達6.09億元。

  為讓新技術快速地轉化成現實生產力,黑龍江墾區大力推進科技示范戰略,變管理要求催耕催種為合同制約下的層層示范,實施了百畝試驗地、千畝示范田和萬畝展示區的『百、千、萬』工程。目前,這個墾區建立和完善科技示范園區60個,科技示范帶2700多公裡,示范面積600多萬畝。在農作物生長的不同時期,各地領導乾部都把農戶請到示范田,給他們講農藝措施,講增產機理,講投入產出效益賬。

  黑龍江墾區還全面開展了科技入戶工程。總局決策層動員全墾區10萬名科技人員為20多萬個家庭農場豐產豐收保駕護航。以17個科研院所、9個技術推廣中心、104個技術推廣站、18個企業科技研發中心為主體組成的科技大軍,構建起一個龐大的科技推廣網絡和服務體系,達到了科技人員直接到戶、科技要領直接到人、科技成果直接到田的效果。『十五』以來,黑龍江墾區累計投入科技推廣經費1006.5萬元,實施科技示范推廣項目22項。科技推廣效益年均4.6億元,居全國首位。

  黑龍江墾區是共和國糧食生產開發的國家隊。在傳統的管理模式與市場經濟下的經濟手段轉換中,這裡的決策者們在尋找一個個支點,利用經濟杠杆的力量,釋放出黑土地的巨大潛能,使黑龍江墾區的糧食單產逐年攀昇。2006年,黑龍江墾區糧食綜合單產實現724斤,比上年提高0.8%。四大作物的單產水平均比上年有所提高。水稻、玉米、小麥和大豆的平均畝產分別為1043斤、857斤、584斤和321斤,平均畝產比地方農村分別高出400斤、300斤、200斤和100斤。

  方略之三:強化和諧為支橕

  管理與自主的和諧發展。回顧北大荒人走過的歷程,人們說,貫穿於全作物、全面積、全過程的農藝措施標准化,是黑龍江墾區農業科技戰線面臨的一場世紀攻堅戰。北大荒人苦心研究的良種良法配套、農藝農機結合的因地制宜的『作戰方案』被集成、固化、大范圍推廣,農時界限、耕作制度、栽培模式的規范全線通達。

  實行倒計時管理的農時界限被嚴卡到位,高科技含量的標准化栽培模式全面鋪開。『大壟密』、『深窄密』和『行間覆膜』的『兩密一膜』的大豆栽培模式,葉齡指標計劃管理的『三化一管』的水稻栽培模式等,將成熟的標准化種植模式集成起來,統一成為家庭農場承包土地的條款,『一點不能差,差一點也不行』成為黑龍江墾區千家萬戶的自覺行為。

  規模與效益的和諧發展。黑龍江墾區堅持規模與效益和諧發展,構建良性互補的種植結構。他們抓住優化配置人力與自然資源、加快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等關鍵環節,堅持以和諧發展為先導,積極構建『小群體、大規模,大群體、小規模』的互為補充、層次分明、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的經營格局。圍繞大力實施優質糧產業工程,加快推進優勢區域布局,黑龍江墾區突出主導品種,積極擴大優良品種種植規模,集中種植『高蛋白、高脂肪』大豆,『熟期早、低含水』玉米,『米質優、高抗逆』水稻等糧豆作物1320萬畝,佔耕地面積的36.7%;以目標市場專供、龍頭企業專用,改善品質、擴大規模為導向,擴大種植經濟作物600.5萬畝,佔耕地面積的16.7%,比上年增長15%,平均畝利潤300元。

  分散與統一的和諧發展。面對一家一戶的經營體系,黑龍江墾區一項項不斷完善的綜合配套的標准化種田技術,從試驗到示范,從點到面,走進了種植戶的每一塊地,每一條壟,每一株苗。從經營的新角度切入,墾區已形成了技術、勞動、財務、農機、產品、合同六大標准化管理制度體系。以黑龍江農墾育種中心、紅興隆科研所、九三種業等6家種子科研機構和48家種子經營機構為主體組建的北大荒種業集團,推動了墾區育、繁、加、銷一體化的種子標准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他們牽手世界排名第四的法國利馬格蘭種業集團,建立了以農戶為載體的育繁基地,實行專品種區域化布局、基地化生產、工廠化加工、產業化經營,種子機械加工率、包衣率、統一供種率達到100%,使全墾區20萬個家庭農場實現了種子統一生產、統一加工、統一質量、統一包衣、統一標識、統一標准化供種的運營格局。

  小戶與大戶的和諧發展。在大農場與小農場的雙重經營體制中,黑龍江墾區著力構建層次分明的經營機制。在深化土地承租『兩田一地』改革過程中,細分家庭農場類型,著重引導勞力主導型小戶家庭農場向種植經濟作物轉移,引導機械主導型規模家庭農場向優質糧產業集中,積極發展規模化—專業型、智能化—科技型、年輕化—開拓型、園區化—示范型家庭農場,有效優化了經營結構。全墾區穩步實現了家庭農場的經營主體地位與加快推進土地合理流轉相結合,與撤隊建區相結合,與培養選拔後備人纔相結合,與科技園區建設相結合,實現了承租能力與單位土地產出效益相結合,經營規模與現代裝備保障能力相結合,科技素質與產業化發展相結合。通過明確田間分工、細化產業層次,在產業鏈的延伸中實現了龍頭、基地、市場的共同發展。近年來,全墾區已培育經濟作物專業種植家庭農場3.1萬戶,戶均經營耕地200畝,戶均利潤6.8萬元;發展糧豆作物機械化規模家庭農場17.1萬戶,戶均經營耕地175.1畝,戶均利潤2.1萬元。規模家庭農場耕地面積佔總面積的82.7%以上,實現了有限的土地資源,有序可控地向高效益種田能手集中的遠程構想。

  開發與保護的和諧發展。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進程中,黑龍江墾區目光長遠,著力構建可持續發展技術體系。圍繞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以加快開發步伐,提高規模化持續發展能力為主導,著重熟化核心技術,綜合組裝配套措施,墾區初步建起了精准農業與現代生物工程相結合,有害生物防治與生態保護相對接的技術支持體系。

  黑龍江墾區踞高望遠,統籌實施了『無公害綠色食品行動計劃』,近年來建立了初成系統的『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在農業部15個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農場中率先建立了全國『農墾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到2006年底,綠色食品種植監測面積700萬畝,同比增長3.8%,約佔全省的25%;已創建全國農墾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農場15個,佔全國農墾系統的15%;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基地面積2800萬畝,約佔耕地面積的80%。著眼優質、高產、特色品種,墾區主要農作物優質品種覆蓋率達100%,標准化供種率達到99.6%。

  方略之四:不斷創新為階梯

  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成為黑龍江墾區現代農業領先高飛的雙翼。圍繞提高生產率、增強綜合抗災能力、加快推動科技進步,依靠裝備推動、載體帶動、效益目標牽動,北大荒人為自己搭起了登天梯。

  專家提出,現代農業裝備是現代農業生產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是衡量農業發展水平、反映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標志。近幾年,依靠千家萬戶的力量,用現代農業裝備替代原有農機裝備,成為黑龍江墾區創新發展的第一級階梯。

  2004年至2007年,黑龍江墾區累計組織實施裝備了206個旱田現代農業裝備區,共計投資8億多元。其中從美國凱斯、迪爾等公司引進了一大批集衛星定位、數字遙感、信息化采集系統為一身,世界一流的180~500馬力的智能化大馬力拖拉機、收獲機、配套的大型農機具,徹底改寫了墾區以東方紅-54、德特75、E-512等老式農機主宰農業機械化的歷史。『十五』期間,墾區農機更新投入資金達30億元,農機新度系數保持在0.75以上。目前,墾區農機資產總值達55億元,擁有農機總動力433.6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26775臺,聯合收獲機11065臺,農用飛機31架,形成了從田間到場院、從地面到天上的中國最大的農業機械群。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3.3%,高於全國50多個百分點,其中旱田達95%,水田達90%,基本實現了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墾區農機化總體水平居國內領先水平,已經躍入世界先進行列。

  用世界最先進的農業機械技術武裝農業,催生了大倍率翻昇的勞動生產率。目前,這個墾區農業勞均產糧6.8萬斤,創下中國農業最高勞動生產率,高於世界發達國家勞均生產糧食5.6萬斤的水平。勞均創農業增加值3.2萬元,職均收入達到13961元。其中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農業職均生產糧食超過75萬斤,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近幾年墾區重點裝備的206個示范區,平均每個示范區擔負耕地面積4萬畝以上,職工人均生產糧食由6萬斤提高到了40萬斤。高效優質糧穩產面積擴大25%以上,年節本增效1億元。

  先進的生產力帶來了北大荒耕作方式的全面創新。如今,黑龍江墾區的農業機械化已開始朝著更寬領域、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農業生產全面積、全作物、全過程、全方位發展延伸,逐步實現著綜合化、主體化、系列化、規范化。在進一步提高旱田機械化的同時,墾區大力發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積極推廣青貯飼料、亞麻、白瓜籽、馬鈴薯等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加速推廣林業、畜牧、漁業的生產機械化。黑龍江墾區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40%以上主要是通過以農業機械化為載體來實現的。

  在分散經營的千家萬戶中推行科技創新是黑龍江墾區改變開拓歷史的重中之重。秉承農機與農藝結合的一貫宗旨,黑龍江墾區重點推廣應用的土壤深松、精密播種、秸稈還田、水稻插秧、測深施肥、航化作業等20多類100多項農機新技術,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並為農業的規模化、標准化、產業化生產創造了條件。如今,在北大荒無邊的黑土地上,一家一戶不再是孤立的一枚枚棋子。在家庭農場作為經營主體、投資主體的基礎上,全民科學種田如雨後春筍,已成旺勢。春天播小麥不超過7天,大豆、玉米播種不超過15天,水稻插秧不超過15天,分別縮短10個工作日以上;秋天搶收,龍口奪糧,百分之百的『黑色越冬』(即秋整地),有力地促進了農業抗災保豐收和可持續發展。

  現代農業裝備在保護性耕作、節約能源等方面不斷顯現出獨特的優勢。大馬力拖拉機使耙茬、深松、合?、碎土、平地等作業一次完成,深松達35厘米以上,提高了土壤有效接納雨水和蓄水保?的能力。作業時速高達10公裡,每臺標畝耗油比東方紅1002型拖拉機節約25%~30%。

  在創新發展中,農業機械化、智能化促使黑龍江墾區的農業生產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旱作農業田間作業環節已完全用機械取代了人力勞動;水稻生產也正在逐步將人力解放出來。農業機械化推進了墾區農業集約化經營,大批被分離出來的勞動力轉向發展畜牧業和二、三產業,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目前,墾區已形成初具規模的小城鎮140餘座,城鎮化人口已佔墾區總人數的53%以上。畜牧業實現超常規發展,成為北大荒經濟的新增長點。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產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5.9%提高到2006年的26.1%;畜牧業增加值由10.3億元提高到36.6億元,翻了近兩番,6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3.5%。2006年墾區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7.74億斤、1.06億斤、18.72億斤,6年平均分別增長了25.3%、11.2%和22.3%。畜牧業已經成為墾區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

  世界一流的現代農業裝備加快了黑龍江墾區跨場、跨省、跨國作業的步伐,帶動了周邊農村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諧發展。2002年以來,墾區累計出動13360臺次拖拉機、收獲機,跨區作業3265萬畝,農墾自身創收3.65億元,還促使農民節本增收3.2億元。其中,2006年墾區實現跨區作業1200萬畝。經濟區域間的要素流動、融合既充分發揮了農墾大機械的作用,又給農村送去了先進的科學種田技術,示范帶動了農村農民,促進了場縣合作向縱深發展。北大荒的現代農業裝備走出了國門,赴俄開發100萬畝耕種項目正式被納入兩國政府間合作框架,成為國家級境外農業種植開發項目。2006年,黑龍江墾區已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建立了15家境外農業開發公司,承租土地130多萬畝。北大荒的現代農業裝備正在成為境外農業開發的生力軍。

  在專品種種植、專品種管理、專品種收獲、專品種加工、專品種銷售的基礎上,黑龍江墾區發展黑土地獨具特色的加工業,呈現高起點、大規模、快發展的強勁勢頭。

  自2003年以來,黑龍江墾區集中力量辦大事,新建擴建肉業、牛業、馬鈴薯、麥芽、油脂加工等超億元的大項目22個,使龍頭企業在生產規模、經濟實力、產業牽動能力上實現了新突破。九三油脂集團從偏遠的農墾小鎮走進哈爾濱高新技術開發區,又從省城跨過山海關,利用大連的原料優勢、內外貿優勢,天津的京津唐市場優勢,廣西的港口優勢,相繼在大連、天津、廣西防城港各建一處年加工150萬噸大豆的控股公司,一舉躋身全國大型企業500強,名列世界同行業第三位。投資1.9億元的北大荒牛業10萬頭肉牛屠宰生產線,從2005年4月末動工興建到當年建成投產,僅用了150天,創造了當年投產,當年認證,當年走出國門的同類企業新速度。肉牛屠宰行業屠宰量、銷售量、出口量位居全省第一。北大荒薯業,2005年開始籌建,2006年就創下了三個『全國之最』,即生產精淀粉全國最多,產品質量全國最好,整體成本全國最低,當年出口3000噸。

  在創新發展中,黑龍江墾區在不斷擴大企業規模的同時,還不斷地提昇企業的產業層次。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設備,墾區加工業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由單一產品向系列產品轉變,拓寬和延長了產業鏈條,已經擁有大豆異黃酮、維生素E、乳珍、凍乾粉針等20多項國內領先的核心技術,企業核心競爭能力進一步提高。目前,九三油脂大豆加工已形成『四個梯度、五大系列、48個品種』的產品格局。完達山乳業的乳制品生產已擁有6大系列91個品種。北大荒米業形成了9大系列、37個品種、150多個包裝規格的產品。

  目前,九三油脂已成為國內非轉基因大豆制品的旗幟,產品遠銷日本、韓國、俄羅斯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完達山』、『北大荒』相繼成為黑龍江省為數不多的中國馳名商標。『完達山』牌在全國知名度為86%,美譽度為67.1%;北大荒米業的『綠色大米』、『有機大米』,在日、韓、印度、俄、澳、中東、加勒比海等地受到廣泛歡迎。2006年北大荒出口大米4億斤,佔東北大米出口量的75%。北大荒肉業年生產肉制品7000萬斤,出口量達到80%。國內市場生產方便面的專用粉,30%來自北大荒豐緣麥業;北大荒麥芽產品市場佔有率已居東北三省同行業之首。

  在世界品牌實驗室和世界經濟論壇聯合組織評審發布的2007年度『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名中,『北大荒』、『完達山』雙雙進入前300名,品牌價值分別達到22.13億元、21億元。九三油脂集團已躋身中國企業500強之列。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二屆中國最具生命力百強企業中,名列第60位。

  在大時代農業發展的歷史坐標系上,北大荒、北大荒人正風蓬高舉,砥礪前行……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