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0日電 27日,在哈市南崗區沙曼小區租房住的王女士這樣諮詢:『報紙上說,3年後哈市配套建設廉租房20萬平方米。我能住上廉租房嗎?』王女士家是低保家庭,沒有自己的住房,也沒有通過社區、街道辦申請過廉租房。記者了解到,在哈市這樣的特困『邊緣人』還有不少。
特困戶住進了廉租房
王濤住在道外區南十四道街的一個危棚房中,他是天生智障患者但卻是家裡的頂梁柱;父親王藏書好的時候呆呆傻傻,瘋的時候就連摔帶打;母親唐文秋肢體殘疾並患有腦血栓後遺癥。這個沒有任何經濟收入的家庭,僅靠每個月500元低保金為生。2003年7月,他家住的地方拆遷,仁裡街道辦為他們報批了實物配租住房。但入住位於道裡區顧鄉新城小區廉租房,需交納拆遷款作為抵押,王濤一家人以為別人要『套』自己的錢,跑到一家小旅店住下。
廉租房無疑是王家的依靠,如果工作人員因為『辦好事落不下好』而放棄,失去機會的一家人可能很快就淪落街頭。仁裡辦事處多次到區、市房改辦反映王家的情況,有關部門特批王家只交5000元抵押金,便可入住新城小區。三十幾米的房子,每月只需交十幾元的租金,王家人終於動心了,在大家的幫助下於2004年1月搬了家。時至今日,王濤含糊不清地告訴記者:『要不是看到大家對我是真好,我和爸媽還住旅店。』
廉租住房申領更加公平
2005年1月,長著一雙美麗大眼睛的初中生劉淼陷入生活困境:她家所住的棚戶區動遷,靠蹬三輪車養家糊口的父親買不起回遷房,將妻女安置在一處不足6平方米的小房中後,突發腦溢血離開了人世。身有殘疾的母親一急之下,話不會說了,腿腳不會動了,變得呆呆傻傻。濱江辦事處給母女倆辦了每月200元的低保,區委的一位領導了解情況後,出資為娘倆兒租了一套二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娘倆兒此時也不知廉租房為何物,是辦事處為他們進行了申請。
租房子不是長久之計,廉租房排期也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所幸的是,2006年區裡特事特辦,為她們在薈芳裡小區騰出一間24.88平方米的廉租房。
記者在了解這件事的時候注意到,2005年哈市即打破了廉租房租住『終身制』,當年就有40戶2003年核定的廉租戶,因為不再符合廉租住房條件而被有關部門清退,這也使更多真正有困難的家庭,在廉租房數量還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實現了居有定所。
受益范圍在擴展
2003年,哈市為首批259戶解決了廉租住房問題,並對全市最低收入家庭中人均住房使用面積低於6平方米的住戶,進行了調查摸底,建立了符合廉租住房標准的1127戶家庭的檔案,並基本形成了市、區、街三級檔案管理體系。2004年,哈市又解決了400戶廉租戶廉租住房問題,並拿出470萬元作為專項資金,其後又出臺了《廉租住房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對廉租戶的家庭情況、租房情況、實物配租的使用情況等方面進行檢查,啟動了退出機制。
從2006年開始,哈市又為人均住房使用面積7平方米以下的低保戶提供廉租住房,510戶最低收入家庭以實物配租、租賃補貼等形式得到廉租實惠,其中20戶還分得了新建的兩屋一廚住房。這些住房室內已進行了簡單裝修,獲得實物配租廉租房的廉租戶只需交納每月每平方米0.35元的房租,無需交納物業費和包燒費。記者了解到,自實行廉租住房制度以來,哈市已累計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解決了2000多戶特困家庭的住房問題。
三年補齊廉租房缺口
記者從哈市房產住宅局廉租房處了解到,2005年建檔的哈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低於7平方米的戶數為3056戶,今年又開始了居民人均住房面積低於8平方米的戶數調查,雖然尚在調查中,但可以肯定地說,數量遠遠大於以前的建檔數。哈市的調查建檔范圍包括六個區,呼蘭和阿城還沒有算在內,其中道外區符合廉租房標准的戶數最多。
今年,哈市已加大了對廉租住房保障資金的發放力度,由過去的每人每平方米平均補貼7元提高到11元。哈市規劃部門提出,到2010年哈市規劃配套建設廉租房20萬平方米,哈市房產住宅局廉租房處對此的解釋是:肯定會按期完成,讓符合條件的廉租戶都有房住。
記者從省民政廳低保中心了解到,我省現有144萬人享受低保金。全省建設系統也將推廣哈市的經驗,采取限套型、限房價、競房價、競地價的辦法,確保建築面積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住宅、中低價位住宅各佔年度住宅開發面積70%的結構比例。今年全省計劃新增廉租住房保障戶9000戶,比去年增加400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