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春旱連伏旱不灌一滴水 泰來節水試驗田旱年顯威力
2007-09-03 09:58:4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彭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3日電 春旱連伏旱,不灌一滴水,玉米、大豆等作物的長勢卻未受絲毫影響。這是8月28日記者在泰來、甘南等地的抗旱節水試驗田看到的場景。

  在泰來縣江橋鎮工農村一片長勢不錯的玉米地前,農民焦彥明說:『你別看這兩塊地長得都不錯,我這可灌了一遍水,一畝地多花10多塊錢,人家那沒灌水。』

  『為什麼你的地要灌水?』記者問。

  『你看這下面都黃了,黃到頂就沒產量了,還能不灌嗎!』焦彥明無奈地說。

  記者看到焦彥明說的沒灌水的玉米地,葉子並沒有泛黃。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因為種法不一樣,這塊地采用了「原壟播種+壟溝深松」機械化抗旱節水技術模式。』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龔振平說,作物每時每刻都需水,一般作物一個月不降水就旱了,需要補水,如果將一個月前的降水儲存到土壤中,後期不降水作物也能吸水,就不會旱了。以往玉米收獲後,為利於來年播種,農民都用機器將秸稈連根刨起,土壤中的水分也跟著蒸發了。『原壟播種+壟溝深松』機械化抗旱節水技術模式,通過配套研制關鍵農具——免耕播種機,解決了玉米原茬免耕播種這一關鍵問題。首先在玉米收獲時留高茬越冬,增強根茬對土壤的保護能力,並將玉米秸稈覆蓋還田,以降低土壤水分蒸發;春播時用免耕播種機一次完成苗帶淺松、側深施肥、精量播種作業,再次減少了土壤水分蒸發;當玉米苗期雨季來臨時,通過壟溝深松將降水全部貯存於土壤中。

  這樣就建立起了土壤水庫,能調節間斷的天然降水,滿足了作物連續吸水的需求。

  焦彥明精打細算,他說:『這兩塊地投入也不一樣。人家精量播種,省了半斤籽,還不用刨秸稈,不用灌水,一畝地少花30塊錢。我家20畝地,多花了600塊錢呢。來年我肯定要用他這方法種。』

  此模式是我省『十五』科技攻關重點課題『寒地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究與示范及配套機具研制』取得的階段性技術成果,已獲得4項國家專利。目前已在泰來縣、龍江縣、甘南縣、依蘭縣、綏化市北林區等地示范推廣1萬畝以上,據測算,在正常年份采用此模式,產量較傳統方法提高7%~9.2%,畝節本30~40元,抗旱效果非常明顯。

  甘南縣采用壟向區田蓄水、振動式深松改土蓄水等節水技術種植的大豆長勢喜人。

  在甘南縣興隆鄉的大豆、葵花試驗田,由於東北農大《黑龍江省西部半乾旱區現代節水農業綜合技術研究與示范》課題組綜合運用了暗式注水播種、苗期中耕補灌、坡耕地壟向區田蓄水和振動式深松改土蓄水等技術,旱期也未進行任何灌溉,長勢與鄰近灌水地塊沒有差別。

  『抗旱重在防旱』,該課題首席專家東北農大水利學院院長張忠學說。大旱來臨再抗旱只能采用灌溉方式,而我省有些地區並不具備灌溉條件。這兩項抗旱節水科技攻關課題,運用蓄水、保水、節水等技術,使作物自行調節所需水分,就起到了防旱的作用。旱期,作物不會渴水;不乾旱時,由於兩個模式都能保土、保肥,作物也可以提高產量。以往農民用傳統方法種地,雖然沒少費心思,但收成一般。大旱年頭,很多人家的地都絕產,要想有收成得看老天爺的賞賜,風調雨順纔能獲得豐收。采用科學方法種田可以使農民旱澇保收,不再靠天吃飯。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