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收獲季節的腳步如期而至,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從無知稚嫩到激情少年再到風華正茂的生命歷程中,老師,都是最值得我們尊重和感恩的人!在第二十三個教師節來臨之際,除了尊敬,讓我們衷心地對老師們說聲:節日快樂!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個老師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似曾相識的身影……今年37歲的魏桂玲老師,經常與同行說:『既然是我的學生,就不能讓他掉隊。』面對班上80%的農民工子女,魏老師放棄了休息時間,與孩子和家長進行心靈的溝通,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感受到她的愛,在愛的氛圍裡健康成長。從魏桂玲的故事中,我們感受到了師德的崇高和偉大,這也正是一名教師的真正魅力所在。她是愛與和諧的傳播者,願我們的城市出現更多的魏桂玲!
東北網9月10日電 天已擦黑。把孩子們一一送走後,魏桂玲疲倦的臉上難掩內心的懮慮:彭東東的座位上已經空了兩天了。她急匆匆地紮進暮色裡,去學校附近市場的水果攤兒上堵東東的家長……
這只是魏老師平凡工作裡最平常不過的一幕。從教14年裡,無論酷暑嚴冬,無論風裡雨裡,她的家訪從沒間斷過。
泥濘崎嶇、低矮成片的棚戶區,塵土飛揚、機器轟鳴的建築工地,喧鬧熙攘、叫賣聲不斷的農貿市場……這裡,就是魏老師經常出入家訪的地點。學校900多名在校生中,有700多孩子的父母是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大部分都在工地打工或在市場擺攤兒,孩子經常隨著父母四處遷徙。
家長忙於生計,對孩子學習不太重視。每次家訪時,魏老師最常說的話是『即使將來孩子砌磚、賣菜,也要做同行業中出類拔萃、令人敬佩的人,不要放棄對孩子的教育。』
『既然是我的學生,就不能讓他掉隊』……就是這樣『一個也不能放棄』的朴素想法,讓延興小學省級優秀教師魏桂玲把全部心血傾注在農民工孩子的身上,默默地付出著、奉獻著、收獲著……
把輟學的孩子拉回課堂
打工在哪兒,家就在哪兒,孩子的上學地點就在哪兒。
『學不學文化不重要,只要在學校混到16歲,能跟著爹媽一起乾活兒就行了』。在一些農民工家長眼裡,魏桂玲不是老師,而是看護孩子的保姆、阿姨。魏桂玲也從不奢求家長能在孩子的學業上『幫一把』,『只要把孩子送來上學,就很感謝家長了』。
開學快一個月了,孫喜旺的座位始終是空的。給他父親打電話:欠費停機。
孫喜旺的父母是外來務工人員。13歲的他原本該上初中了,現在纔上小學四年級。4年中,隨著父親打工地點的不固定,孫喜旺在延興校頻頻轉入轉出。有時十幾天,有時一兩個月。
多方打聽,終於弄清孩子的下落:被家長帶著去工地打工了。
第二天一放學,花了3個多小時,一身疲憊的魏老師終於找到了位於香坊區省氣象臺附近的建築工地。在簡陋的工棚裡,蜷縮在角落裡的孫喜旺見到魏老師,愣了一下後,眼淚刷地流了出來。
『魏老師,孩子就不去上學了,再大一大,和我一起砌磚』……
『孩子以後乾什麼,我管不著,但是現在得和我回學校上學。』
『上什麼學!在工地,他能混口飯吃。上學!家裡沒人,誰供他吃飯?』
『我供,只要你讓他上學。』
魏老師執著與堅定的一番話把家長給將住了。第二天,孫喜旺來上學了。
魏老師深深理解家長為生計奔波的艱辛,也同情孩子四處遷徙的困境。接下來的兩個多月裡,她每天從家裡帶兩份飯,供著孫喜旺的一日三餐,直到孩子父親從工地回來。
期末單項測試,當孫喜旺捧著滿分的生字、計算機試卷給父親看,大字不識的父親竟不敢相信,激動地給魏老師打電話:『這小子還真給我爭氣,喜旺將來是我家最有文化的人了』。他向魏老師表態,『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兒子繼續讀書,父母素質不高,不能再讓孩子遭人白眼了,要用知識來改變孩子的命運。』
用寬容與耐心幫助『淘小子』
在很多人眼裡,李炳林是個身上有很多壞習慣的『淘小子』。
『攤上這麼個孩子,每天學校、家長告狀的電話就沒斷過,電話一響,我的心都突突。』家長無助而焦慮的眼神打動了魏老師,她同意接收了這個從外校轉來的孩子。
李炳林果然頑劣得要命———課堂上,不停地做怪動作,搞惡作劇———課堂亂了,學生散了,科任老師告狀不斷。全班56名學生,55名家長聯名要求把這個孩子轉出四年四班。
魏老師陷入深深的沈思:他是一個沒有養成好習慣的孩子,這種狀況也一定折磨著他自己。他不缺少大聲斥責,缺的是耐心、寬容與愛心。應該想辦法讓他從心底信服我,我有責任不讓每一個孩子掉隊。
為了幫助李炳林,魏老師每天多了一項工作:每堂科任課時她都站在教室門外陪著李炳林上課。當二目對視時,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包含了老師對他的信任『你能行』、『你能堅持做到』……
這時的魏老師剛剛做完乳腺腫瘤手術,一天站下來,人像散了架子似的。可魏老師這一站就是半年。而李炳林的表現則反復無常。每當這時,魏老師都會幫他整理凌亂的衣服,安撫被他欺負的同學,清潔被他弄花的牆壁,修理被他破壞的桌椅,表揚他的每一次進步,呵護著他日漸形成的自尊心……
一次魏老師外出學習,李炳林在操場上撞傷了幾個孩子……晚上,魏老師把怕挨打的炳林送回家,耐心地做著他爸爸的工作,又帶著炳林去看望受傷的同學。夜幕中,很少流淚的炳林哭了。
在愛的氛圍裡,李炳林成長著、變化著———安靜聽課已成為習慣,挑逗同學打鬧成為歷史。今年他被選為學校武術隊成員,在剛剛舉辦的哈市硬筆書法大賽中還獲了獎。
媽媽的愛好是『睡覺』
為了不影響自己帶班級,又能兼管兒子,魏桂玲在兒子上小學那年,做了一個常人不能理解的決定:放棄讓孩子到學區內一個不錯的學校就讀,跟著她進了當時各方面還很薄弱的延興校。
家長的工作都是流動的,不能按時接孩子放學,魏老師就陪著孩子蹲在家門口等著打工的家長回來。
胡同口、夜色中,魏老師的家訪經常是默默地等待著。而此時,身邊的兒子一邊啃著面包、喝著礦泉水,一邊站在路燈下背誦課文……
一次,魏桂玲兒子的班級調查『媽媽的愛好』。誠實、天真的孩子毫不猶豫地寫上了『睡覺』———因為每當媽媽回到家裡的時候,常常是一頭倒在床上,累得無力跟他和爸爸說上一句話。
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孩子,魏老師的教學字典裡永遠都不會有『放棄』二字。14年來,她所帶的班級都是學校德育和學習標兵。然而,她自己的兒子,今年卻因成績不理想而選擇了重讀一年。
去年12月初,魏老師的父親突發心梗,住進了211醫院重癥監護室。當時恰逢孩子期末復習階段,魏老師堅持白天給孩子上課,晚上匆匆趕往醫院護理父親。
今年1月,父親永遠離她而去了。她的淚水中充滿了留戀、感激與遺憾。她仿佛看到了父親那張慈祥的臉,耳邊又響起每次匆匆去醫院時父親常說的那句話:『我身體很好,你工作忙,不用總回來看我。』
父親去世的3天後,魏桂玲回到學生中間,把父親的激勵化作對學生無私的愛與奉獻中。
學生的進步使她感到欣慰
剛從師范學校畢業那會兒,魏桂玲打心底不願參加同學聚會。交流中總有一絲失落:她教的學生沒有名校孩子那麼優秀,家長的職位也不那麼顯赫……
14年裡,魏老師與這些朴實的孩子朝夕相處,用辛勞和智慧換來了他們身上可喜的進步和家長觀念的轉變,魏老師又感到無比的充實和自豪。
今年中考前夕,魏老師曾教過的一個孩子家長來學校找她:『孩子要報志願了,是報三中還是師大附中,魏老師給我們拿拿主意』。家長這種發自內心的信任,讓魏桂玲感到莫大的欣慰。
雙休日裡,魏老師總愛到家長擺攤的市場轉轉。出攤的家長總是熱情地遞上幾個苹果或桃子,表達他們對魏老師發自內心的感激。而她曾教過的那些曾經的『淘孩子』,也常來學校看魏老師,匯報他們的進步與成績,朴實的小臉上流露著真誠的感激與愛戴。
『孩子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也牽系著城市的明天』,魏桂玲,在平凡的崗位上實踐著不平凡的師愛價值,托起每一名學生美好的未來。
在工地上找回瀕臨輟學的農民工孩子,用耐心與寬容幫助被人放棄的『淘小子』。從教14年,延興小學省級優秀教師魏桂玲用愛與責任詮釋著朴素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