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關注哈爾濱過江交通 過江規劃制定7年未實行
2007-09-11 10:44:15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於鴻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1日電 『新車每天增加200多輛,過江橋卻少了一座免費的,多了一座繞遠收費的,千軍萬馬都擠過松花江公路大橋……萬一松花江公路大橋有個「閃失」,怎麼辦?』10日,生活報刊發了關注冰城過江交通報道後,許多市民給記者打來電話,反映過江難的問題。有關部門是否有一個過江的緊急預案?專家對此有何良方?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規劃橋久拖未建

  早在2000年,隨著江北的小區域開發,過江交通規劃應運而生,過江隧道、地鐵過江、新建橋梁等11項工程初現藍圖。2004年,呼蘭『來了』,松北『來了』,哈爾濱的空間擴張得以實現,但過江工程除了環城高速路建成了四方臺大橋之外,聯系城區內江南江北之間的路橋不僅沒能建設,還『少』了一座原本承擔24%以上車流量的東江橋。

  記者了解到,按照哈市的總體規劃,江南、江北聯系的通道一共有11條,除了現有的松花江公路大橋、四方臺大橋、濱洲鐵路橋、東江橋外,還規劃了三環路兩座江橋、二十道街江橋和經緯街隧道等。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除了城區內的橋梁被列為當年的重點工程,如『八路九橋』、『九路九橋』、『兩路兩橋』,新建了動力廣場立交橋、和興立交橋、康安立交橋、前進路高架橋、公濱路高架橋、道外十四道街跨線橋等大型立交橋之外,過江橋只是在環城高速路上修建了四方臺跨江大橋,屬於收費工程。與此同時,東江橋卻『趴窩』了,造成的現狀是,松花江公路大橋成了開車過江的唯一選擇。如果松花江公路大橋有個『閃失』,如何解決車輛過江問題?

  交通功能要先行

  早在2004年,呼蘭、松北成為哈爾濱的兩個新區,哈市政府辦公地點搬到江北時,過江交通設施的建設就被提及,但遺憾的是,因故過江規劃再次被束之高閣。接下來,大修東江橋、松花江大橋拓寬、擴孔等應急工程措施也被以『資金短缺』等理由又一次擱置。

  四年前,記者就過江交通問題采訪哈工大交通學院專家時,劉景星教授曾指出:『在交通方面,必須堅持功能建設先行,實施基礎設施工程,加快建設功能完備的現代化城市。』記者了解到,按照當時的設想和規劃,當年就應該啟動二十道街江橋建設,到今年已經可以實現通車了。

  10日,哈工大交通研究所所長裴玉龍教授分析說,江北開發,兩岸繁榮,過江交通是基礎,只有過江通行方便了,車流、物流、人流纔會集中,發展纔有動力。過江交通建設的滯後已經有目共睹,當務之急只能切實把過江交通規劃提上日程,擺上案頭,快上大乾,別讓過江交通拖了城市大發展的後腿。

  環城橋收費偏高應降下來

  解決『過江難』,也是政府建設二十道街過江大橋的初衷。但,遠水如何救援近火?從長遠考慮是必須的,但給公路大橋找一個『替補隊員』又顯得尤為迫切。在這些工程竣工前的幾年內,車輛過江的問題如何解決?有關部門和相關專家現在似乎還沒有太好的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依托環城高速公路,靠四方臺大橋來承擔過江車輛的分流任務。

  記者在相關部門了解到,目前,為了緩解公路大橋的交通緊張狀況,環城高速路已經開始承擔大貨車的分流任務。但據統計,現在每天在環城高速路行駛的車輛只有不足萬輛,與相關部門統計基本通行能力10萬輛相差甚遠。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每天能有10萬輛外地車通過環城高速路,不僅可以大大提高環城路的利用率,而且可以非常有效地緩解市區內的交通壓力。

  專家認為,目前的問題是,誰來解決環城高速收費高的問題。建橋要貸款,建成要還貸,如果能降低門檻,增加流量,薄利多銷,或者由政府出面協調,代為埋單,並建立完善的管理協調機制,纔能讓環城高速成為解決公路大橋癱瘓之後的過江交通瓶頸問題。

  東江橋應盡快修復通車

  冬天的江北居民,為何會冒著危險,把清溝頻現的江面當成過江坦途?距離近、省錢是關鍵。當下封閉的東江橋,為何屢被過江市民拆出豁口,記者采訪的結果是:近唄。談到危險時,這些違規居民認為,橋下的火車還能跑,走橋應該沒啥事。盡管如今已經有了從江南港務局往來江北沙陀子之間的54路公交車,但從起點到終點要花1小時40分,而騎車冒險過江只需5分鍾,使得這些市民每天仍在冒險走東江橋。對此,有市民建議,建設過江人行浮橋,纔能有望解決江北近10萬居民過江安全問題。

  與此同時,相關專家也建議,盡快大修東江橋已是當務之急。從去年12月25日東江橋封閉至今,已經過去了近9個月的時間,但大修不見行動,重新開放又遙遙無期。橋不能走了,就該診斷出毛病,然後對癥下藥治療,不能認定為危橋之後,一封了之。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