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伊春9月12日電 剛剛過去的夏季給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們在高溫少雨、局地強對流天氣、乾旱等不利的氣候因素下度過了夏天。
今夏氣溫高降水少
據氣象部門統計,今年夏天(6——8月份),我市氣溫偏高,降水偏少,且時空分布不均,局地強對流天氣強。今夏我市平均氣溫比歷年高1.4攝氏度,降水比歷年少接近4成。
今年夏天,嘉蔭縣遭受了比較嚴重的災害性天氣,前期伏旱導致農田減產,後期又遭兩次風災暴雨的侵襲。記者在嘉蔭縣氣象局了解到,今年夏天,嘉蔭縣的氣溫特別高,平均氣溫比歷年同期高1.6攝氏度,其中6月份平均氣溫比歷年同期高2.4攝氏度,7月份平均氣溫比歷年同期高1.1攝氏度,8月份平均氣溫比歷年同期高1.2攝氏度。夏季降水為60.6毫米,不到歷年同期的2成,而且降水分布不均勻,其中7月份降水比歷年同期少3成,8月降水稍多,比歷年同期多4.2毫米。
強對流天氣頻發
據了解,嘉蔭縣北靠江,南靠山,由於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夏季的時候經常會產生地方性降水和強對流天氣。8月20日晚,一場暴風雨襲擊了嘉蔭縣,導致全縣9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
據嘉蔭縣氣象部門介紹,當天夜裡,嘉蔭縣降雨量達85.7毫米,瞬時最大風速每秒19米,最大風力達7級。縣城主要路段綠化帶內的樹木受損嚴重,樹乾被風折斷,有的甚至被連根拔起,暴風雨還使縣內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廠房、辦公設施及民宅受到損壞。紅光鄉燎原村的玉米地大部分出現了倒伏現象,有的被風折斷。
據統計,受此次暴風雨影響,全縣耕地受災面積達9.6萬畝,佔全縣總耕地面積的9.6%,糧食產量預計減產6870噸,近300間房屋受損。這次強對流天氣是近10年來嘉蔭縣遭受最大的狂風暴雨襲擊。
7月25日至26日晚,嘉蔭縣烏拉嘎鎮、保興鄉遭受冰雹和狂風暴雨襲擊,冰雹下落密度大,體積大,最大冰雹直徑達3厘米,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影響,受災害面積達1萬多畝。
7月25日下午,美溪區也遭受了狂風暴雨侵襲和冰雹襲擊,狂風肆虐,刮飛了房蓋,刮斷樹木,造成停電和通信線路中斷,部分街道積水,損失嚴重。暴風雨過後,美溪區一片狼藉,到處是玻璃碎片和泥沙,部分路面的積水達到20多厘米,交通堵塞,冰雹還打壞了莊稼,惡劣的天氣持續20多分鍾,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7月30日下午,伊春區也出現了強降水、雷電強對流天氣,市氣象臺於當日下午3時30分發布了雷電黃色預警信號,與此同時,防汛等各相關部門也密切注意天氣變化。
高溫少雨出現旱災
今年的夏天,市民明顯能感覺到,熱天比以往多了。記者在氣象部門了解到,今年夏天,我市高溫天氣來得比較早,熱天也比較多。以往的夏季高溫天氣都出現在入伏以後,最熱的時候是中伏的時候,基本有10多天左右的30攝氏度以上高溫天氣。可是今年夏天,還沒入伏天氣就十分炎熱。6月末的幾天,我市的最高氣溫都在30攝氏度以上。
高溫少雨讓我市發生了嚴重的旱情。據7月28日土壤?情監測數據顯示,我市中南部地區0——10厘米土層旱象較嚴重,其中南部鐵力10厘米土層相對濕度為52%,中部五營10厘米土層相對濕度為33%,北部嘉蔭10厘米土層相對濕度為75%。由於持續多天的高溫少雨,土壤?情急劇下降,全市農田普遍旱情嚴重。
極端性天氣產生原因
氣象專家介紹,由於夏季的高溫少雨,所以今年纔會出現嚴重的旱情。之所以高溫少雨是因為今年夏天大氣環流比較弱,冷空氣活動不頻繁。特別是6月16日至7月16日,我市持續30多天高溫少雨,土壤?情急劇下降,全市農田普遍旱情較重,旱田作物葉片萎蔫,水田嚴重缺水,個別地塊土壤龜裂、禾苗枯萎,甚至出現大面積死苗現象。
從全國來看,今年入夏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出現暴雨點多、面廣、強度大的現象,災害為新世紀之最。8月1日,中國氣象局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預測減災司司長宋連春向媒體通報了今夏我國天氣氣候特點。
為何今夏我市會出現相對頻繁的災害性天氣?專家分析,大背景是全球變暖的影響,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第二主要是今年西南暖濕氣流異常活躍的結果。據了解,過去100年全球氣溫上昇了0.74攝氏度,我國的氣候異常是區域氣候對全球變暖的回應。全球氣候變暖,會使強降水、冰雹、雷電、乾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有所增強,全球變暖會導致低層空氣明顯變暖,相應的高溫熱浪及其引發的乾旱事件頻率會增加、范圍會增大。而極端強降水、冰雹、雷電等極端天氣事件都是在冷暖空氣相遇時產生的,全球變暖導致低層空氣明顯變暖,大氣不穩定容易產生對流上昇運動,有冷空氣侵襲時能量釋放加劇,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
今夏我市天氣氣候異常也受到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去年8月份到今年1月份,到今年2月份已結束。這種現象使得赤道東太平洋的海面溫度出現異常,導致從我國南部向北吹的夏季風偏弱。厄爾尼諾現象對夏季降雨有重要影響。1951年以來共發生15次厄爾尼諾現象,有13次在厄爾尼諾發生後的第二年夏季我國出現兩條雨帶的分布,一條主要雨帶位於長江流域,一條位於松遼流域,而我市恰恰在松遼流域之內。
預防極端性天氣
專家介紹,雖然今年夏季我市出現的極端性天氣還在正常的天氣范圍內,但是氣候變化有很強的不確定性,目前我們對其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目前,應該做的是要適應氣候變化,了解其對經濟、生態、環境、人類健康等的影響,並采取相應的對策。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專家、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全體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植樹造林、運用先進的節能技術、隨手關燈、開小排量汽車等都是人們減緩氣候變化影響的積極選擇。
今年夏天,我市前期遭受了旱災,後期又遭受了幾次狂風暴雨和冰雹的侵襲,災情發生後,各地相關部門積極行動,相互配合,使損失降到了最低。因此,為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各地必須把防御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置於應對氣候變化的極端重要位置。積極防范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強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能力,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提昇監測、預測、預報和預警水平。除了加強災害科學預報、影響分析、預警監測外,快速搶險、災後治理救助等也至關重要。必須要加強民政、衛生、水務、電力、交通、建設等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共享和應急協調聯動,科學應對、積極防御,不斷提高在預測、指揮、協調、安置方面的應急能力,纔能更好地經受住氣候變化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