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關注城市垃圾回收再利用 該算哪筆帳?
2007-09-16 13:55:06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姜宏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6日電 哈爾濱日產生活垃圾3000噸,這樣的資源如何利用?目前的情況是,國內的城市生活垃圾往往一埋了之,即便像北京上海等垃圾處理較好的城市,回收再利用的也不到5%。為什麼如此大量的『資源』不能被回收再利用?很多人說,回收處理垃圾的收益還不如處理費用多,然而對於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來說,我們是應該算經濟賬還是算環保賬?

  哈市生活垃圾85%填埋

  哈爾濱是個人口過千萬的大都市,每天產生的3000噸生活垃圾,絕大部分都被填埋在垃圾處理廠內。據哈市市容環境管理辦公室業務科陳錚科長介紹,目前,哈爾濱有兩個大型垃圾處理廠,西南垃圾處理廠和向陽垃圾處理廠,每個垃圾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都是1200噸。還有一個小型的垃圾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在200噸左右,這三個處理廠對垃圾的處理方式全部是進行填埋處理,哈市85%的垃圾都是被這三個垃圾處理廠填埋。目前還有一個處於調試階段的火電三公司垃圾綜合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在500噸左右,實行的是焚燒處理。

  3000噸垃圾處理費用是個龐大的數字,因為有關部門的『領導不在』,記者沒能找到哈爾濱處理垃圾的成本是多少,但從全國公布的140~160元/噸的處理成本上推算,哈爾濱的垃圾處理費用也是天文數字。

  當前處理垃圾的國際潮流是『綜合性廢物管理』,就是動員全體民眾參與『三R行動』,把垃圾的產生量減少下來。三個『R』的行動口號是:一、減少浪費(Reduce);二、物盡其用(Reuse);三、回收利用(Recycle)。

  哈爾濱每天3000噸的垃圾產量,為什麼沒有進行回收再利用。『如果回收一噸垃圾的費用是100元,可是回收再利用的收益不到100元,誰還能回收垃圾?誰也不能乾賠本的買賣!』陳科長這樣解釋哈市生活垃圾沒有回收再利用的問題。

  哈市垃圾污染地下水事件成了反面教材

  據陳科長介紹,填埋是目前國內外垃圾處理的普遍做法,這樣處理費用相對較少,污染相對較小,比較符合我國的國情。

  然而,垃圾填埋也不能確保萬無一失,尤其是填埋場如果防滲措施做得不好,很容易發生滲出液污染事件。在國內,就發生過多起這樣的事件。由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沈東昇編著的《生活垃圾填埋生物處理技術》一書中,收錄了幾起垃圾填埋場污染地下水的事件,其中就包括哈爾濱市韓家窪子垃圾處理廠滲出液污染地下水的事件。1983年,貴陽市夏季哈馬井和望城坡垃圾堆放場所在地區,同時發生痢疾流行,其原因是地下水被垃圾場滲出液污染,大腸杆菌值超過飲用水標准770倍以上,含菌量超標2600倍。當時經檢測,哈爾濱市韓家窪子垃圾填埋場附近地下水中鐵含量超過飲用水標准2/3,錳超標3倍,汞超標29倍,細菌總數超標4.3倍,大腸菌超標410倍。

  發達國家公眾環保意識高

  哈爾濱工業大學市政環境工程學院環境工程專業博士生導師劉惠玲教授曾經在加拿大居住過一段時間,目睹了加拿大人的環保意識。

  2001年的一天,居住在加拿大的劉惠玲老師看見房東老太太正在吃力地分解一個罐頭瓶。這個罐頭瓶一半是鐵做的,一半是紙殼做的。劉老師立即明白了:她要把這個罐頭瓶分解開,鐵做的要投入到金屬垃圾箱,紙殼的要投入到廢紙垃圾箱。劉惠玲對這件事印象非常深刻,沒想到一個加拿大的老太太竟有如此的環保意識。在加拿大生活期間,劉老師還看見許多環境保護的積極倡導者去超市購物時,隨身攜帶布兜,不用超市的免費塑料袋。

  劉惠玲說,垃圾回收是個世界難題,就算發達國家,也不能做到100%回收利用。填埋、焚燒、堆肥,是目前國內外較為常見的垃圾處理方法,但是這三種方法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垃圾填埋處理成本較低,但填埋佔用空間大,如果防滲工作做得不到位,滲出液容易污染地下水水質;垃圾經過焚燒可大幅度減量化,而且可以回收熱量,但煙氣淨化措施不當,易造成大氣污染;用生活垃圾生產出的肥料,其改良土壤的作用較好,但養分含量低。所以,每個國家的最終目標都是垃圾的回收利用能克服上述缺點。

  垃圾回收是個系統工程

  垃圾回收利用就要進行分類存放,比如在日本,垃圾要分成21類回收。2000年,我國在北京、上海、杭州等8個城市開始實行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工作,也不過只將生活垃圾簡單地分成3類:在焚燒廠服務地區按有害垃圾、廢玻璃和焚燒垃圾進行分類。而在非焚燒廠服務地區(包括填埋場、綜合利用廠等),則按濕垃圾、乾垃圾和有害垃圾進行分類。但是後來人們發現,上海要求市民將生活垃圾分類,可是環衛部門將垃圾收集起來之後,重新將已分類的垃圾倒在了一起處理。面對市民的質問,上海環衛部門只好說了實話:市民分類的垃圾,真正符合回收利用要求的只佔20%,而且,他們的分揀設備處理能力也有限。

  這個事例說明,垃圾回收是個系統工程,它既不能單獨依靠設備的完善,也不能單獨依靠市民的素質提高,在完成兩者結合的情況下,還要有大量的資金維持整個系統的運行,這樣纔能達到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最終目標。而目前我國的垃圾處理率只有58.2%,無害化的處理只佔20%左右;全國660座城市當中,還有220座被垃圾包圍。垃圾處理尚且如此,回收利用就更艱難了,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也僅為1%~5%。

  陳錚說,垃圾回收再利用要具備3個條件:一是可用成分所佔的比重要大於40%,否則,投入嚴重大於產出,不劃算;二是市民的素質要提高,市民有義務對垃圾進行分類;三是分類處理需要巨額投入,包括設備和後繼的運行費用,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國家不大可能做到。但也不是說我國的垃圾就沒有回收再利用,在國外,易拉罐、礦泉水瓶、舊書等都是垃圾,可是在國內,垃圾堆裡很少有這樣的東西,為什麼?這樣的廢品很少能走出家門,往往被主人直接賣掉了。即便是丟進了垃圾箱,也被拾荒者揀走了。經過層層『過篩子』,跟國外的垃圾相比,我國的垃圾堆裡已經沒有多少可以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東西了。

  『經濟賬容易算,但是環保賬不容易算。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可以最大化利用資源,最小化影響環保。可是,這是個系統工程,不是哪一個部門能做到的。作為環衛部門,我們希望垃圾回收利用,可是我們沒有這個能力。算哪本賬,應該是國家的事。』陳錚無奈地說。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