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9日電 清晨5點,徐慧娟在鬧表聲中起床,開始准備早餐,當然不會忘記煮上一個雞蛋;6點半,婆婆於鳳雲該醒了,徐慧娟一邊跟婆婆嘮嗑一邊給她洗臉、梳頭、穿衣服,還有一樣被婆婆稱為『雪花膏』的潤膚油是一定要搽的;7點半,准時開飯,婆婆最愛吃的煮雞蛋溫度剛剛好。
這是家住南崗區中學胡同8—1號的徐慧娟每天生活中的一小段縮影。14年,5000多個日日夜夜,徐慧娟堅持給癱瘓在床的婆婆端屎接尿、喂飯擦身,從無怨言。她總是說:『婆婆也是媽。』
14年,她的床緊挨著婆婆的床
1994年9月的一天,62歲的於鳳雲突發腦梗塞昏迷,在兩個月內先後三次入院,雖然保住了性命,卻留下了偏癱的後遺癥。徐慧娟把婆婆從醫院接回家,照顧癱瘓的婆婆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家裡突然多了一個癱瘓臥床的老人,活兒一下子全來了。為了晚上睡覺時方便照顧婆婆,徐慧娟搬到婆婆屋裡與她同住。14年來,她的床緊緊挨著婆婆的單人床,她一伸手就能摸得到婆婆。夜裡,婆婆稍微一動她立刻就能知道:『媽,有尿嗎?』『媽,想喝水吧?』
怕婆婆躺在床上久了得褥瘡,她一有空兒就給婆婆翻身、按摩。老人癱瘓在床,徐慧娟家裡卻一點難聞的味道都沒有,她總是不停地忙著,家裡的陽臺上總是晾著剛洗的床單、衣服。
『媽,想吃點啥』成了她的口頭禪
『媽,今天想吃點啥?』這句話幾乎成了徐慧娟14年來的口頭禪。婆婆不愛吃青菜,喜歡吃肉,徐慧娟就換著樣兒地給婆婆燉肉。老人專門愛吃三鮮餡的餃子,且只吃一個品牌的,自家包的不吃。徐慧娟和大姑姐張玉蘭隔三差五就給她買,雖然比家裡包的要貴一些,但她說,只要婆婆愛吃,多貴都行。老人多年養成了吃煮雞蛋的習慣,徐慧娟每天早上都要單獨給婆婆煮,從未耽誤過一天。
婆婆剛癱瘓時,體重近80公斤,瘦弱的徐慧娟和大姑姐一起,每天扶婆婆起床、翻身。喂完飯後,再抱她到輪椅上推著出去曬太陽,經常累得滿頭大汗。很多路人看在眼裡,都以為她們是娘倆兒,當得知她們是一對婆媳時,大家對徐慧娟豎起了大拇指。
對自己很摳門,對婆婆很大方
14年來,徐慧娟的腦子裡除了工作,最多的就是婆婆。每天下班,同事約她逛街、朋友打電話找她吃飯,她都委婉拒絕。偶爾單位裡有必須參加的活動,她也總是先請假回家,給婆婆做好飯喂完了再趕過去。
打開徐慧娟的衣櫃,白色的褲子是好朋友淘汰的,米色的上衣是同事送的,腳上穿的涼鞋是親戚給的。這些年來,徐慧娟很少逛商店買衣服,商場裡衣服的價格,她永遠覺得『太貴了』,捨不得買。即使看到了一件心儀的裙子,她也只是站在櫥窗前看上幾眼。
對自己如此『摳門』的兒媳,給婆婆買起東西來卻很大方。婆婆的床頭上擺著徐慧娟和大姑姐買的各種藥品,聽說出了什麼新藥對婆婆的病有效,她們想都不想就買回來。
為了婆婆,她放棄專業工作
徐慧娟原來在哈爾濱印刷機械廠當生產統計,單位改制後,她下崗了。憑著手裡的統計師資格證,她本來可以應聘到另外一家工廠繼續做統計工作,這份工作不但工資高些,同時也是她乾了多年的老本行。可就在做選擇時,徐慧娟猶豫了:這家單位什麼都好,就是離家太遠,不但早晚照顧婆婆不方便,中午也不能趕回來給婆婆做飯。徐慧娟的愛人在服務行業工作,一年365天都要上班,每天早出晚歸,照顧婆婆的擔子全都落在了徐慧娟身上。
當喜歡的工作與照顧婆婆相提並論時,徐慧娟毅然選擇了後者。她放棄了自己專業的工作,而是應聘到離家較近的蕭紅社區當上了一名社區主任。雖然需要從頭學起,每個月也只有幾百元工資,但照顧起婆婆來方便了很多,徐慧娟感到很踏實。
14年的堅守,回報變成責任
照顧婆婆一年並不難,但一照顧就是14年卻不是件容易事。『14年中,你從來沒煩過嗎?』面對記者的追問,徐慧娟坦誠地說:『也累過,也煩過。婆婆剛生病時,照顧她是出於孝心和對老人的回報,但現在已變成了我的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
1989年,徐慧娟與愛人張永濱結婚後,一直與公婆生活在一起。婆婆於鳳雲雖不善言辭,但對兒媳徐慧娟卻打心眼兒裡疼愛。
14年過去了,婆婆已經離不開這個兒媳了。隨著年紀的增大,於大娘的身體情況已不如前,連說話也很困難。不善言辭的她很少當面誇獎兒媳,但當記者跟她聊起徐慧娟時,老人的目光中分明流露出了滿意、欣慰,還有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