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科技日報:大慶在繼承與創新中邁向百年輝煌
2007-09-25 16:06:07 來源:科技日報網絡版  作者:李麗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5日電 題:大慶在繼承與創新中邁向百年輝煌

  我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開發建設47年來,不僅創造了我國石油工業三個第一:原油產量第一、上繳利稅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而且保持了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產穩產的紀錄,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進入新世紀,大慶油田在已經高速高效開發並傾力為國家奉獻40多年後,在『油盡城衰』、『第二個巴庫』將在大慶重現的說法『滿城風雨』的特殊時刻,不再年輕的大慶油田卻再次讓世人驚詫,以果敢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心提出了打造百年油田、進行二次創業的宏偉戰略。一時間,舉世嘩然。

  一面是原油產量下降、開發難度增大;一面是後備資源嚴重不足。重重考驗下,大慶油田靠什麼來邁向百年輝煌?它的魄力與信心來自哪裡?

  帶著太多的疑問與困惑,9月中旬,記者專程走進大慶,近距離走訪了大慶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幾天的時間裡,上百個可親可敬的大慶人,無論他們朴實的話語,還是他們無言的行動,都讓記者感受到了時時刻刻閃耀在每一個大慶人身上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無論是會戰時期的老前輩,還是承擔著中流砥柱重任的中層乾部,甚至剛畢業的大學生,在他們身上,你都能清晰地看到鐵人的影子。

  47年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以歷久彌新的獨特魅力,『潤物細無聲』般地融入到每個大慶油田人的血脈中,體現在每個大慶油田人的行動中;而『愛國、創業、求實、奉獻』八個大字更是深深地鐫刻在每個大慶油田人的腦海裡,指引著他們共同向著百年油田的宏偉目標紮實邁進。

  一路采訪,一路感動,記者的疑惑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大慶石油管理局局長、黨委書記曾玉康和大慶油田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玉普的回答中找到了答案:打造百年油田的強有力支橕,一靠精神的力量,二靠技術的進步。具體地說,首先要靠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得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代代傳承中發揚光大;其次,靠不斷地科技創新使得勘探和采油等幾個關鍵領域的技術實現突破,為百年油田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橕。

  作為一個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歷經洗禮的大慶油田在新的歷史時期,以維護國家石油戰略安全為己任,一如繼往地承載起與47年前同樣重要而光榮的歷史使命,不論前路多艱,勇往無前的鐵人後代在繼承與創新中開始了邁向百年輝煌的二次創業新征程。

  精神傳承———『中國式管理』的魅力與優勢

  當前,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多人心目中變『虛』了,往往『說起來重要,乾起來不重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與經濟發展分開看,認為二者是不能粘合在一起的兩層皮。

  在這種大環境下,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很多共性的新挑戰和新矛盾,有著優良傳統的大慶油田同樣不能幸免。更有甚者,大慶油田自身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最重要而無法回避的挑戰是大慶油田進入『雙高』開采階段,即主力油田綜合含水高達90%、油田可采儲量的采出程度高達80%,開發難度增大,經濟效益下滑,同時面臨資源嚴重不足。此時如何堅定乾部職工信心,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實現油田又好又快發展,這對大慶油田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戰。

  其次,大慶油田重組改制引起利益格局調整和管理方式變革,協調好各類職工群體的利益關系,深化改革、維護穩定,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戰;此外,大慶油田實施『走出去』戰略,開發新資源、佔領新市場,怎樣『走得好』、『站得住』、『打得贏』,樹立企業良好形象,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又一個新挑戰。

  面對日益凸顯的各種利益訴求和各種矛盾,如何在新時期各種挑戰面前凝聚人心、謀求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大慶油田黨委以『不變應萬變』的從容迎接著各種嚴峻的考驗。

  40多年的實踐證明,始於石油會戰初期並貫穿油田開采全過程的大慶油田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新時期,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挑戰面前,大慶人決定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繼承發揚大慶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始終堅持黨對企業的政治領導,始終堅持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內容與新方法,為其注入新活力,讓注入了新內涵的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繼續引領大慶油田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

  針對很多人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空洞說教的現象,大慶石油領導班子統一了認識,曾玉康說:『我們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管理的一部分,而且是更高層次的管理。』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王建新認為,經過多年實踐摸索的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核心的大慶特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被看作是結合了世界管理精華的、具有中國特色和優勢的中國式管理模式。這種把思想政治工作優勢轉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模式,對全國大型國有企業具有重要的、普遍的示范意義。

  這種以人為本的中國式管理的魅力不僅在大慶本土顯現了威力,在大慶油田走出去開拓國外市場的實踐中也得到了驗證。

  鐵人帶過的隊伍———鋼鐵1205鑽井隊,2006年初走出國門到蘇丹鑽井,這個隊黨支部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克服自然環境惡劣、地下情況復雜等困難,高溫當桑拿、汗水當淋浴,每天滿負荷工作12小時以上,連續打出了7口優質井,一次性通過甲方和第三方檢測,使鐵人隊伍迅速揚名海外,實現了鐵人老隊長的夙願。

  大慶油田力神泵業公司曾經虧損發不出工資,剛開拓國際市場時,依靠引進技術,經過幾年的發展,在2004年印尼同一標段的競爭中,以較強的優勢戰勝了參與競標的13家世界知名電泵供應商,贏得了中海油招標中最大的一個項目,打破了美國某公司對印尼電泵市場長達35年的統治,簽訂合同總金額7560萬美元。

  科技創新———百年油田的重要支橕

  在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大慶油田始終視科技創新為油田開發建設的生命線。繼續依靠科技創新為百年油田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橕成為大慶油田在新時期不變的選擇。

  翻開大慶油田的發展史,既是一部創業史,也是一部科技奮斗史。大慶油田科研人員創造的勘探開發技術世界領先,他們發展完善的陸相成油理論,打破了『中國貧油論』,指導了全國陸相石油勘探。大慶油田勘探開發成果與『兩彈一星』等重大項目共同載入中國科技發展史冊。

  王玉普感嘆地說,經過高效開發後的大慶油田,在二次創業中是要把藏在比頭發絲還細的岩心孔隙裡的石油擠出來,技術要求得更高了,科技工作者的任務更重了。一次創業需要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而在二次創業中則更需要像新時期鐵人王啟民那樣『寧肯把心血熬乾,也要讓油田高產再穩產』的無私奉獻的科技工作者。

  為此,大慶油田黨委繼續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優勢,調動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凝心聚智,為百年油田鑄造科技利劍。大慶油田各級黨政組織堅持依靠科技、依靠人纔,在油田上下營造了充分尊重、高度信任、放手使用的濃厚氛圍和良好環境,極大地激發了科技人員的創新潛能與創造活力。

  大慶油田黨委創造一切條件為科研人員搭建施展纔華的廣闊舞臺。自2000年以來,先後選派100多名科研人員到國外接受系統培訓,為科研人員建立了從普通技術人員、技術專家到資深專家的六級成長通道,與國內外知名院校實施長期合作,設立國家首批企業博士後工作站,使科研人員的能力得到持續提昇。對優秀科研人員給位子、給房子、給車子、給票子,做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能得到二三十萬元的獎勵,重大技術創新項目可以得到一二百萬元重獎,每年科技獎勵基金達2000多萬元。

  早在創業初期,油田蓋的第一座樓就是科研樓。自上世紀70年代油田進入5000萬噸穩產階段後,大慶油田就高瞻遠矚地決定每年從一噸油裡拿出一元錢搞科研。目前,大慶油田每年的科研經費達到10億多元。大慶油田還先後實施了課題制、津貼制、重獎自主創新成果和個人等十大科技管理機制,凝聚了技術創新的核心力量。

  在去年的科技大會上,大慶油田倡議,讓科研人員真正成為油田最受尊敬的群體、收入最高的群體、進步最快的群體、大有作為的群體。

  最近幾年,大慶的良好環境吸引了2400名外部人纔來油田安家落戶,曾經東南飛的『孔雀』也紛紛再飛回,一些海外留學人員也相繼來油田工作。現任油田主管勘探工作的副總經理馮志強博士,曾先後兩次出國留學,受聘於英國瓦特大學擔任高級研究員,2000年在公司人纔政策的感召下,毅然放棄國外的優越條件回到大慶。

  大慶油田開發建設47年來,累計取得科技成果7936項,其中國家級123項、省部級630項,獲國家專利2449項。這些成績凝聚了大慶油田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自強不息、刻苦鑽研、奮力攻關的心血。

  正是這些成果支橕著大慶油田保持了27年5000萬噸的高產穩產紀錄,遠遠高於世界同類油田平均穩產期只有七八年的水平。正是依靠不斷創新的勘探理論技術,目前大慶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0多億噸,相當於找到了一個南堡油田。同樣是依靠這些技術,大慶主力油田采收率已突破50%%,比國內外同類油田高出10多個百分點,並成功進入國際油氣勘探開發市場。

  大慶油田班子集體在接受記者采訪中表示,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鼓舞下,依靠不斷提速發展的科技創新,大慶有信心邁向百年油田的新輝煌。

  發揚鐵人精神肩負創新重任

  鐵人王進喜有句名言:『認識一個字,就像翻過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嶺去見毛主席!』這是鐵人在當年艱苦條件下對知識執著追求的生動寫照。沒有讀過書的鐵人把一個個不認識的文字當作一座座大山,一邊打井一邊學文化,最終和石油工人們一起翻越了『千山萬嶺』,拿下了大油田。

  我們科技工作者每完成一個科研項目、每攻克一個難關,不也都是在翻過一座山麼?

  鐵人遇到的『山』是一個個陌生的文字,而科技工作者遇到的『山』是一個個未知的領域;鐵人鑽透地面幾千尺就能獲得大油田,而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這樣一個博大精深的『大油田』,其厚度何止千萬尺!在提倡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今天,科技工作者面對的山有千萬重,科技工作者要學習鐵人堅忍不拔、勇於攻關的精神,要像鐵人那樣『翻山越嶺』開發祖國的『科技大油田』。

  在鐵人那個年代,頭頂藍天,腳踏荒原,鐵人喊出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口號。今天,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日益強大,現在的各項條件比鐵人的時代不知要好出多少倍。當前,科技創新已被提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科技人員肩負著創新重任,科技工作者只有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永往無前地攻堅克難,還有什麼樣的高山能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

責任編輯:劉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