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年來,愛心企業家張宇暉出資10萬餘元,資助了位於香坊區第11中學和城鄉結合部的134中學的161名貧困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你們好好念書吧,大學、碩士、博士,你們能念到哪叔叔就供你們到那……』這是張宇暉經常對孩子們說的一句話。
『愛心爸爸』 出身貧寒
一件白色襯衫,一條水洗布休閑褲,簡朴的裝束讓人很難將他和企業家、董事長聯系在一起。張宇暉告訴記者說,他今年37歲,從小生活在一個貧困家庭。母親是道外三棵樹附近郊區小學的教師,父親是普通工人。從他懂事開始,一家人就住在母親學校的收發室裡,一住就是13年。父母微薄的工資僅能維持三口人日常的生活。從小熱愛美術的他,只能眼看著身邊的同學去畫班學習,自己卻只能留在學校的收發室裡幫母親乾零活。沒能多念點兒書始終是張宇暉最大的遺憾。
因為家庭經濟困難,成績很好的張宇暉初中畢業後選擇了技校。17歲就開始當鉗工,後來還跑過供銷。1996年,兒子出生了。為了讓孩子過上好日子,他與妻子商量後毅然下海從商,成立了哈爾濱寶龍鋼鐵貿易有限公司。自己的經濟狀況也一天天好轉了,可他始終沒有忘記過去拮據生活的滋味。他希望能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生活困難的人。
『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有很多,可是我卻不知道他們都在哪裡,需要什麼樣的幫助。』2001年,張宇暉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民建黑龍江省委員會有很多愛心慈善捐助活動。
2004年,張宇暉在一次香坊區教育局組織的貧困生資助活動的現場,他發現許多學生因為家庭貧困而不得不放棄學業。看著一張張渴望求學的面孔,回想自己遺憾的求學生活,張宇暉的心被觸動了。在捐贈活動現場,張宇暉與20名貧困生結成幫扶對子,開始了他的愛心助學之路。
動員親友 愛心接力
為了幫助更多家庭貧困的孩子完成學業,張宇暉多次走進農村、城郊學校調查、走訪。他發現在香坊區孫家站附近的哈市第134中學裡,有很多來自農民家庭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
隨著張宇暉對第134中學的深入走訪,他發現僅靠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從2006年起,每當他與各行各業的朋友們聚會時,他總不忘向他們介紹一些貧困生的家庭狀況,以及他們所面臨的困難,動員身邊的朋友伸出援手,幫助這些孩子。陳鐵嶺和王德江就是在張宇暉的動員下,加入到幫助貧困兒童的隊伍中來的。他們也是出身於貧困家庭,並且事業有所成就的民營企業家。兩人決定每年最少拿出1萬元錢,資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由於助資規模的擴大,截至2006年底,他們資助貧困生的數量達到了110人。
愛心助學活動需要繼承和發揚,張宇暉還將這個『愛心接力棒』傳給了兒子。2005年的一天,張宇暉特意領著兒子一同參加了由民建組織的愛心捐款活動。在現場,張宇暉告訴兒子,這裡有許多貧困學生因為家裡沒錢上學而苦惱。張宇暉還請來一名生活貧困的學生劉羽,讓他向兒子介紹家中的生活狀況,以及即將輟學的心酸。
此後,張宇暉發現兒子開始不再亂花零用錢了,而且還讓媽媽給他買了一個儲蓄罐。每當兒子收到零用錢時,他總是第一時間把錢放進儲蓄罐裡。幾個月的時間,兒子拿著300元錢和香坊向陽村小學的劉羽結成了幫扶對象。
真情回報 發奮學習
家住哈市香坊區萬家村的學生李忠亮現在正在哈三中念高三。李忠亮告訴記者,正是張叔叔的幫助,纔讓自己一步步走到今天。從2004年開始,李忠亮就成為了張宇暉的資助對象。李忠亮全家靠種地為生,每年1000多元的收入,只能勉強日常的生活。農閑的時候,父母就進城打工供他讀書。4年前,母親患上了心髒病,父親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便想讓他放棄學業。當時他已經在134中學讀初三了,馬上面臨中考的李忠亮,實在很難割捨自己的學業。張宇暉的出現,改變了李忠亮的命運,使他順利考入哈市第三中學。
24中學高二的學生鄭昌平,也是張宇暉資助的一名貧困生。鄭昌平家住香坊郊區,4年前,母親因為癌癥病逝。父親不但要供他讀書,還要照顧家裡年邁多病的奶奶。當鄭昌平上初中二年級的時候,父親含著淚水勸他輟學。懂事的鄭昌平沒有搖一下頭,默默地把書包放在了衣櫃的下面,幫助爸爸撿破爛、收廢品維持生活。2004年的冬天,他從張叔叔的手裡接過300元的助學金,使他重返學校,並順利地考入第24中學。
134中學初三的學生於麗麗,得到張宇暉的資助已經有3年之久了。她家住在香坊區孫家站,因為是外來戶,家裡沒有地種,父母只能靠撿破爛來維持生活。於麗麗一家7口人,爺爺、奶奶、父母以及兩位姐姐。她是家裡最小的女兒,兩個不滿18歲的姐姐早早輟學,在城裡的飯店當服務員貼補家用。於麗麗小學畢業也開始輟學在家。是張宇暉親自找到於麗麗家,送去助學款,將於麗麗重新帶回了校園。已經當上了班長的於麗麗告訴記者說,雖然現在她還不能為社會做出什麼貢獻,但她會努力學習,長大後做一個像張宇暉叔叔那樣有愛心、努力幫助別人的人。
播種愛心 收獲希望
一年前,出身於單親家庭的齊穎在醫院度過了讓她永生難忘的幾天。二月初的冬天,第11中學的貧困學生齊穎被醫生診斷為急性闌尾炎,急需手術治療。無奈下,母親撥打了一直資助齊穎上學的張宇暉的電話。10多分鍾後,張宇暉便拿著治療費風塵僕僕地出現在醫院。手術開始了,張宇暉一直在門外焦慮地守候著。一個小時過去了,齊穎從手術臺室出來了,張宇暉一句『疼嗎?』的問候,讓齊穎衝口說出了『謝謝張爸爸』,眼淚止不住地留了下來。休養的那幾天,張宇暉買來了各種齊穎從來沒有見過的食物和文具,還講有趣的故事給她聽。那段日子,齊穎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溫暖。
2005年,張宇暉得知第11中學的一位學生家庭突遭變故,陷入貧困。他便堅持每月給他三、四百元的資助。逢年過節,他還送去食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為了避免貧困學生的自卑心理,他還鼓勵貧困學生參加社團組織,鍛煉能力,獲得自信。
每到假期,張宇暉都會收到他所資助的那些貧困生們的成績單,以及一封封孩子們寫給他的純真而又朴實的信件。其中半數以上的學生都考入了3中、6中、24中等省市重點學校。看見這些受助學生的成績單,他欣慰地表示,自己播種愛心的同時,也收獲著希望。
張宇暉說,我們的傳統觀念裡,做好事都是不留名的。但是這回,他卻要留下自己的姓名,因為他想讓更多的人了解他,了解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他們的隊伍中,向更多的貧困生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