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崔道植工作照 |
東北網10月7日電 從1955年至今,崔道植在黑龍江省公安廳從事刑事技術勘查工作已整整52年,在離休後的10年時間裡,崔道植離休不離崗,許多重大、疑難刑事案件依然需要他親臨現場,鑒定罪證。從警50多年,崔道植從一名普通刑警成為了享譽全國的刑偵專家,不僅是因為他以過人的鑒定技能屢破刑偵大案,更是因為他為共和國刑偵技術的發展與完善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據黑龍江省公安廳刑偵總隊副總隊長劉忠義回憶,3年前他和崔道植共同偵破當地的一起持槍殺人案件,崔道植在查看了案發現場的槍擊痕跡後,當場提出了和警方前期勘查相反的意見:槍支不是在門口往裡打的,而是站在裡頭往外打的。而且通過三點成一線,測試出犯罪嫌疑人身高一米七三左右。根據槍彈痕跡怎麼可能如此精確地推斷出疑犯的身高呢?大部分辦案民警對此將信將疑。
根據崔道植提出的情況,很快這個案件破了,一量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就是一米七三。崔道植觀彈知人的絕技令人稱奇。
凶器是獵槍,依然了然於胸
2000年12月9日,鄭州市發生特大持槍搶劫殺人案,四名蒙面歹徒衝入了鄭州市某銀行開槍搶劫,歹徒在使用炸藥炸開營業櫃臺的封閉式防彈櫥窗後,當場搶走200多萬元銀行儲蓄款。銀行監控錄像顯示,犯罪嫌疑人行凶過程中使用的是獵槍,這使得案件的槍彈痕跡鑒定頓時陷入了困境,因為在當時,警方彈道分析的對象還僅限於軍用槍彈,關於獵槍的彈道理論研究近乎空白。
在這起震驚全國的刑偵重案中,出現了獵槍凶器,案件引起了公安部的高度重視,為了確定槍源,以槍找人,公安部刑偵局緊急調派特邀刑偵專家崔道植趕赴鄭州,鑒定涉案槍支的型號與產地。對於這起案件的槍彈鑒定,崔道植心中有數,因為在當時他已經把獵槍痕跡作為科研課題進行了多次實驗研究。
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以獵槍作為凶器的個案數量開始上昇,而國內當時對於獵槍彈道理論研究的匱乏,使崔道植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作為一名痕跡鑒定專家,是不能坐視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出現任何一塊空白的。在哈爾濱市公安局刑事技術部門的支持下,當時早已退休多年的崔道植開始了對獵槍彈痕的科研實驗。
2000年,崔道植在國內率先進行了獵槍和小口徑槍射擊彈痕的形成機理和彈道規律研究,在他的指導下,哈爾濱市公安局和黑龍江省公安廳分別完成了『根據獵槍、小口徑槍射擊彈殼痕跡判別槍種』的科研課題,對於國內6大類型獵槍擊出的彈道痕跡,崔道植已了然於胸。
就憑一毫米,認定獵槍槍種
鄭州警方在『12·9銀行大劫案』的案發現場提取到獵槍彈殼四枚、獵槍子彈實彈一發,技術人員對彈殼痕線進行比對後,初步認定現場彈殼遺留下的彈痕是兩種不同的痕跡。
身經千戰的崔道植最相信的證據始終是自己親眼所見的痕跡,經過對彈殼痕線仔細鑒別後,崔道植作出了新的判斷。
崔道植:我看了以後,我跟他說這是一支槍,你看的角度應該怎麼轉,而且哪一個痕跡它的具體特點在這支彈殼上有真正特點,在這個彈殼上有什麼特點,你把角度對到一起,一比對他們就看出來了,痕跡其實都是一樣,看的角度沒有擺對。
根據現場彈殼上遺留的弧形痕線,崔道植准確地推斷出了涉案獵槍的型號與產地。
崔道植:這個是很特殊的弧形線,一毫米的差就能區分開這是重慶的還是湖南的。我可以有把握地說,這是湖南資江獵槍廠生產的。
崔道植對鄭州『12·9銀行大劫案』中涉案獵槍種類的精確鑒定,為案件偵查提供了重要偵破方向,2001年6月13日,劫案主犯張書海落網,在他的住處,警方查獲五連發獵槍一支以及獵槍子彈數百發,這支獵槍與崔道植的鑒定結論完全一致。通過彈痕中一毫米的差距認定出獵槍的槍種,這個細微的彈痕差別規律,是這名痕跡專家通過千百次實彈射擊實驗纔得以發現的。
老專家發奮,獨力承擔攻關
作為共和國第一代刑事技術警察,崔道植見證了中國槍彈痕跡鑒定技術從無到有的整個發展歷程。1984年,崔道植參與了公安部彈殼痕跡識別技術的科研課題研究,當年12月,全國槍彈彈殼痕跡檔案管理系統建立並通過了部級審核鑒定。然而彈殼只是子彈的一半,彈頭痕跡的比對鑒定,在當時仍是國際刑事技術領域共同面對的難題,為了找到彈頭上最穩定的膛線痕跡,崔道植通過實彈射擊實驗開始了艱難的尋找。
在數千枚細小的彈頭上,崔道植需要對每條膛線的每一毫米進行分割觀察,從而找到最為穩定的痕跡點,並精確到零點幾毫米。崔道植關於彈頭膛線最穩定特征區域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公安部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為研究彈頭痕跡自動識別技術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1995年,公安部在『十五攻關』規劃中將『槍彈痕跡自動識別系統』作為重點項目面向全國招標,已經正式退休的崔道植興致勃勃地代表黑龍江省公安廳參與競標,然而讓這位中國首席槍彈痕跡專家意想不到的是,競標的結果竟然是再一次壯志未酬。
崔道植:由於我們黑龍江省經濟條件有限,當時要承擔這個研究項目必須抽本省30萬元的預備金,我們黑龍江省科研資金非常緊,拿不出來。
1997年在公安部舉辦的國際刑偵器材展會上,崔道植看到了美國與加拿大研制的『槍彈痕跡自動識別系統』,這讓他的內心再也難以平靜。面對歐美領先的槍彈痕跡鑒定技術,崔道植下定決心,一定要研制出屬於中國刑警的彈道痕跡自動識別系統。為了能夠將彈頭上的立體痕跡轉化為平面圖像,他開始嘗試各種辦法。
憑簡易裝置,比超國際水平
為了能夠找到可以復制彈頭膛線的平面介質,崔道植開始奔波於各地的建材市場,挑選購買各種材料進行試驗。
崔道植:當時我已從工作崗位退下來了,我的科研經費不能跟單位要,就把我的工資精打細算,除了能夠吃住,全部我都花在這上了。
經過對多種材料的反復實驗,崔道植終於找到了一種理想的金屬鋁箔,在黑龍江省公安廳刑偵總隊的一間小屋內,崔道植裁剪了成千上萬張鋁箔膠片,不分晝夜地進行著彈頭痕跡的復制實驗。
沒有人能夠想象,中國刑偵界第一個《彈頭膛線自動識別系統》是在這樣一個因陋就簡的條件下研制成功的,經過4年多的苦心鑽研,崔道植終於發明出用特制鋁箔膠片提取彈頭膛線痕跡的技術方法,使用他專門設計的彈痕展平裝置滾動彈頭,可以將彈頭的膛線痕線清晰穩定地復制在鋁箔膠片上,以這樣的技術提取彈痕建立的《彈頭膛線痕跡自動識別系統》,在2001年通過了部級專家鑒定,評語是『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如果不是實驗數據的無可辯駁,人們無法相信崔道植用退休金研制出的這個簡易裝置,竟然可以比超歐美價值數百萬元的鑒定儀器,公安部將這項成果列為2002年重點科研項目在全國刑偵系統進行推廣,如今全國已有13個省市的刑偵部門采用了這項技術,並在實戰中偵破了大批涉槍案件。這個73歲的老人用自己的倔強與執著、智慧與纔識為中國刑警再次贏得了榮譽,也為共和國的刑偵事業奉獻了又一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