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8日電 在70天無雨的情況下,佳木斯市集賢縣291農場的一千畝連片種植的玉米地雖然沒有進行任何灌溉,仍結出了金燦燦的飽滿的玉米棒,周圍的農戶紅了眼,都說這片地種的是『金』種子。
9月17日,記者和省農科院的育種專家、省內部分種糧大戶和種子經銷商前往291農場,參加省農科院草業研究所在這裡的千畝玉米地旁舉辦秋季品種鑒評會。
一路上,記者看到多處玉米地因乾旱誘發了病蟲害,秸稈枯黃,有的甚至已從中間折斷了。扒開稈上的一穗玉米,棒上竟只有幾十個粒,輕輕一碰,還直往下掉。在另一處農場采用機械化作業的玉米地,種著老百姓普遍認可的種子,記者連續扒開幾穗看到,玉米棒的尖部都是光突的。當地農民告訴記者,玉米是受乾旱影響最嚴重的作物,突尖很正常,不得病就是萬幸。
不遠處有一片三米多高的碧綠的玉米地,就是農民說的種了『金』種子的千畝玉米地。記者一行趕到時,十裡八村的近一百名農民早就等在地頭了。省農科院的育種專家將這片地外側的玉米逐一扒開,讓農民鑒評。從百裡之外趕來的農民李福眼前一亮:這裡的玉米棒大,顆粒飽滿,沒有突尖。李福說:『今年這麼旱,我還是頭一次看到沒突尖的玉米。』細心的他掰下一穗玉米,數了數,18行,一行50粒;從中間掰開,粒深、軸細。李福說:『我家種的玉米,都是12-14行,一行40多粒,玉米粒也沒那麼深,再加上突尖,這產量可差老了。』李福又向地裡走了100多米,隨意扒開幾穗,和外面的沒有兩樣。『服了。』李福忙諮詢,『這是哪來的好種子?』
『是農科院草業所培育的龍育4號玉米新品種。』負責種植這片地的291農場三分場場長胡建祥說,該農場每年都到省農科院買種子,今年購種時經專家介紹買了龍育4號,雖然農場在整地、播種、施肥上都實現了機械化,卻沒有對千畝地塊進行大規模灌溉的條件,連續70多天沒有一場有效降雨,一般作物都受不了,看來這個品種確實不錯。再過幾天就可以收獲了,預計畝產在700多公斤。
『抗逆性(抗旱、抗病)這麼好又高產的品種,在東北四省比較稀有。』賣了30多年種子的富裕縣種子經銷商吳兆龍告訴記者。
省農科院草業所玉米育種專家孫德全介紹,龍育4號、龍育3號是該所經過十餘年科研攻關,培育出的良種。在去年全省生產試驗中,龍育4號平均每公頃產量10034.1公斤,比在我省種植面積較大的龍單13增產11.9%。今年初,龍育4號、龍育3號經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開始在全省推廣。
![]() |
圖為大旱年頭,佳木斯市集賢縣農民看見不突尖的高產玉米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