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1日電 今年,新增旱改水田面積147萬畝、優質水稻面積達650萬畝的農墾建三江分局獲得大豐收。進入收獲期後,他們每天組織7萬多人、6000多臺收割機械奮戰在秋收一線。據統計,到8日,已完成收獲面積達80%以上。
據建三江分局農業局高級農藝師姜孝義介紹,今年建三江分局創造了我國高緯度高寒地區水稻種植三項歷史新紀錄:實現連片種植面積最大:650萬畝,比去年增加147萬畝;產量最高:平均單產580公斤,比去年平均單產提高20公斤;糧食品質最好:二等糧以上比例佔71%,三等糧比例佔29%。
近年來,農墾建三江分局緊緊圍繞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突出抓好水稻種植業,水田面積以每年平均100多萬畝的速度遞增,糧食產量每年以6億公斤速度遞增。2007年全分局新增水田種植面積147萬畝,由去年的503萬畝提高到650.3萬畝,是歷史增幅最大的一年。
年初以來,這個分局大力實施了『種子工程、育壯秧工程、全程機械化工程、農田基礎建設工程』等六大工程。推廣了測土配方施肥、智能化大棚增溫育秧等十大新技術。650萬畝水田全部實現了統一供種,優良品種供應率達到100%;推行生產資料統供,氮、磷、鉀三大化肥統供率達到85%。新投資1.2億元完成水利土石方1500萬立方米,新建橋涵2000座,生產抗災能力明顯加強;投資上億元在15個農場開展了土地整理,農田標准化作業水平進一步提高;投資1.2億元新建烘乾塔20處,新建水泥曬場30個,總面積600萬平方米;投資3.5億元更新農機具28840臺,水田綜合生產機械化率達96%以上;職工科技培訓率也有較大幅度提高。
建三江今年降水比歷年同期少61毫米,分局上下千方百計擴大引江河水、攔截地表水灌溉,提高生產季節水溫,促進作物生長。今年又趕上了歷史上少有的好天氣,1-9月份日照時數達到2165小時,比歷年高363.7小時。大於等於10度以上有效積溫達到2856.2度,比歷年高397.1度,也是有利於水稻生產的重要因素。據農業部門測產,2007年全分局種植的650萬畝水稻平均單產達到580公斤,比豐收的去年高20公斤。9月25日,農業部科技入戶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農業大學生物質工程中心主任程序等測產專家,在測量完紅衛農場第一管理區水稻高產攻關示范戶崔文君種的150畝地後宣布,經過實割測產、去水、去雜,『空育131』稻種畝產996.9公斤,創造了我國寒地水稻高產新紀錄。
目前,全分局乾部職工乾勁十足,預計全分局650萬畝水田在10月15日之前可全部收完,實現豐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