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我省代表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城鄉發展新格局
2007-10-16 23:04:59 來源:東北網  作者:焦明忠 賈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北京10月16日訊 題:構建城鄉發展新格局--黑龍江省代表談新農村建設

  黑龍江日報記者 焦明忠 賈輝

  報告摘要: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兩天來,記者與我省代表談及十七大報告中關於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容,他們體會深切。代表們說,五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連續發布了四個一號文件。特別是新農村建設這一宏大工程的啟動,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給農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給農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如今,黨的代表大會進一步作出戰略部署,必將為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開闢一片新天地。

  農業興,則天下穩。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始終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保持黑龍江糧食生產的穩定增長意義重大。提起今年我省遭遇的歷史少見的夏旱連伏旱,許多代表印象深刻。他們說,近年來,我省積極發展糧食生產,全省糧食總產量連續3年遞增,2006年達到3780萬噸,創歷史最好水平,實現了播種面積、總產、單產、優質率的四個歷史性突破。特別是在連續三年奪得農業大豐收的基礎上,今年,全省上下一心,攻堅克難,大災之年保持了糧食生產的穩定,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向黨和國家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十七大報告強調,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耳聞目睹近年來黑龍江發展農業生產,推進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可喜變化,代表們對此感觸頗深。巴彥縣委書記張麗娜代表說,發展經濟,富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農村的生產不發展好,農村經濟發展不起來,其它的很多問題就不可能得到解決,因為只有生產發展起來了,農民纔會增收,農民腰包裡有了錢,建新房也好,建新村莊也好,也就有了基礎。兩年來,巴彥縣農民收入增幅實現了兩位數以上的高速增長,進一步增強了農民的投入能力,打牢了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農民收入來源的固有模式也正在被逐步打破,在糧食生產保持穩產增產的同時,一批新興的特色產業正在並已經成為農民增收新的亮點。

  來自我省糧食主產區的綏化市委書記胡世英代表說,我省的綠色食品種植面積、總產量及綠標使用量等保持全國第一,近年來為國家提供的商品糧達上千億斤。既有力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也促進了農民的增收。他表示,保證糧食穩產高產,是一項長期任務,為此,必須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要注意保護好珍貴的農業自然資源,保護好環境,加強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廣和使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良種,提高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

  堅持統籌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必要而及時

  省農科院大慶分院黨委書記、院長麻晶莉代表說,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時期。如何縮小城鄉差距,破解『三農』問題日益重要。黨代會報告中提出,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必要而及時。

  胡世英代表說,統籌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處理好速度、質量和效益的關系,在注重總量擴張、速度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運行質量和效益的提昇,使經濟發展步入健康發展軌道。二是處理好城鄉一體、工農互動、基地龍頭利益聯結的關系,提高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龍頭與基地之間的經濟協作度和產業關聯度,使經濟發展步入協調發展軌道。三是處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在追求經濟增長、財政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就業、城鄉居民增收,更加注重對資源環境的保護,使經濟發展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

  代表們一致認為,充分發揮農墾系統在發展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積極推進場縣共建,是我省堅持統籌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成功實踐。麻晶莉代表說,目前,已在全省500萬人口地區和1/3的地域范圍搞了場縣共建,墾區共農機代耕、承租面積861萬畝,推廣五大作物優質高產栽培模式461萬畝,組建農機作業服務站183個,推廣農業農機新技術306項。墾區龍頭企業拉動作用日益顯現。隨著場縣共建的不斷推廣完善,必將為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注入新鮮的活力。

  離開了農民,新農村就無從談起。提高農民素質,造就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要讓新農村建設成果惠及每個農民。同時,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也要把培養新農民作為一個重點。』哈爾濱市南崗區紅旗滿族鄉黨委書記李亞坤代表說,黨的十六大以來,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對農民給予很多優惠政策,免除學雜費、糧食直補……,但是新農村建設歸根結底要靠農民自己來建,所以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識的農民,來承擔起建設新農村的重任。

  的確,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群體、致富帶頭人群體,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由北大荒上的一個貧窮的移民村變成文明富裕的龍江第一村,甘南縣興十四村的發展變遷就得益於村黨總支書記,黑龍江富華集團董事長付華廷代表。

  談起新農村建設,付華廷代表頭頭是道:興十四村基礎不錯,但與報告要求還有差距。一是加大農業產業化力度,農業必須搞產業化,不搞產業化是死路一條。在產業化過程中,要集中力量,千方百計搞好深加工。現在我們是2%的農民種地,98%的人搞二三產業,產業化搞好了為國家增加稅收,為農民增加收入,特別是增加積累、擴大規模。二是搞好旅游業。借助黑龍江興十四村品牌發展旅游,去年接待10萬多人。三是搞好國際貿易,掙國外的錢讓農民得實惠。三年之內,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一戶一棟小別墅,總收入50個億,讓全村父老鄉親達到公務員的社保待遇,超過城市。

 

責任編輯:邱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