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老電信』退休出書 解密哈爾濱『201地下機務站』
2007-10-18 10:09:23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劉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18日電 今年70歲的王登禮在哈爾濱市電信部門工作了37年,1998年從市電信局黨委書記崗位退休後,就開始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整理編輯哈埠電信發展歷程。不久前,他在《往事漫記———我的電信生涯》一書中,首次公開披露了有關哈爾濱市上世紀60至70年代秘密建設『201地下機務站』的不少鮮為人知的情況。

  『備戰』需要,上級決定秘密建立『201機務站』

  1969年,為『備戰』需要,上級決定在當時位於南崗區奮斗路的長話總局(現果戈裡大街的奮斗營業廳)處在建設街上的後院裡,秘密建一處距地面14米深,面積近千平方米,集線路、載波、測量、電力等工程的綜合性地下機務站,並要求當年的6月1日開工,11月末竣工,工程只准提前,不得延誤一天。

  時間緊,任務重,不僅要在地下建機房,還要在地下機房旁建一處50平方米的地下通風室,以減少地下機房噪聲。工程確定了大小200多個施工方案,主要就是將當時位於和興路的『2號機務站』內的通往全國各地『主要方向』的長話載波設備、交換設備等移入地下。根據這個已有的2號機務站站名和新建機務站的保密性質,將地下機房定名為『201機務站』。

  參建人員要經嚴格政審,對家人只說『乾工程』

  隨著工程量的加大,參建人員從20人逐步增加到60多人,每一個參建人員都是通過嚴格政審選出來的,並且要求回家打個招呼,只說是在『乾工程』,別的不要多問。王登禮是『201』建站工程的主要領導之一。

  為保工期、保質量,工程不僅定下重大問題一律集體討論決定的規定,還重新起用一些被劃為『臭老九』的工程技術專家,讓他們把好技術關。同時,要求共產黨員帶頭,所有參建人員每天工作到晚上九十點鍾,沒有加班費、補助費,更沒有串休日,每人的夜餐標准就是一碗白菜豆腐湯和兩個燒餅,休息時就或坐或躺在濕冷潮濕的地上。

  緊鄰機房建通風室時,不能用機械挖土方,大家就用鍬鏟、鎬刨、土籃拎,苦戰15天,許多人累暈在現場,有人甚至病倒,但都不下工地。地下工地的現場標語是『革命加拼命,拼命乾革命,關鍵時候不要命』。

  施工現場罩著帳篷,利用後半夜『偷』著運設備

  『201』當時屬一級保密工程,不僅參建人員的職務、工作內容都是軍事化管理,施工現場也全部用帳篷罩住,並有人把守,出入要嚴格登記。前期挖土方的工程人員完成任務後,馬上封場,再不得入內。同時,為了更加隱蔽,又在地下機房位置的地面上蓋一排平房作為職工食堂。

  遷移設備時,為了保證通訊不間斷,更減少被外人發現的可能,參建人員選擇通話線路不忙和街上行人最少的後半夜開始從2號站搬運設備,每天按順序運一個方向的載波設備以及電力設備。設備信號從2號站搬出中斷後,進入『201站』時必須立即接通,進入正常狀態。

  高2.5米、寬1米的『312型』載波設備,每個重有五六百斤,沒有昇降機,也不能用吊車,參建人員只能用木杆支成三角架一件件往地下運,過程需要1個多小時。有一次設備就要到地面時,昇降繩子突然斷裂,幸好地下接運人員正在搬挪其他東西,沒傷著人。

  當年11月25日,『201』提前竣工,200多個施工方案沒有一個失誤落空。

  地下機務站秘密運轉10年,沒留下任何資料記載

  『201機務站』的建築質量標准是抗核爆炸,僅貼地面的鋼筋混凝土『房蓋』就厚達1.5米,出入的大鐵門是臥在院內的一棟四層樓裡,地下的大型走廊寬1.5米、長90米,有機房、話房、電力房、油機房、休息室等8個房間,各種設備100多臺。

  從1969年建成後,地下機房承擔著與全國各黨政軍等重要部門的通話任務,王登禮是第一任站長,工作人員24小時四班倒,無關人員不得入內。

  1979年,隨著電信程控化的發展和中山路上通信樞紐大樓的建成,『201機務站』裡的載波設備面臨淘汰停止工作。工作人員又一件一件將設備從地下搬了出來,地下機房被廢棄。

  1991年,通過爆破,『201機務站』原址成了現在省網通公司30多層大樓的地基。

  在1969年至1979年的10年間,『201地下機務站』充分發揮了平戰結合的通信作用。遺憾的是,當時因保密需要,這項『一級保密工程』沒有留下任何圖片及文字資料。記者在哈爾濱市的電信博物館裡也沒有找到有關『201』的任何記載。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