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9日電 日前,黑龍江省雙鴨山市考古工作又獲得新發現,正在搶救性挖掘的『勸農』古人類遺址出土陶罐、陶紡輪、石器等器物10餘件,經專家考證為商周時代人類活動遺址,這填補了雙鴨山區域青銅器時期的空白環節,成為這一區域從舊石器時代到漢魏時期過渡的標志。
雙鴨山地處三江平原腹地,曾被人們稱做『北大荒』。但是,經考古證實,『北大荒』並不是亙古的荒原。
1980年,考古人員在雙鴨山饒河縣發現了『小南山古人類遺址』,證實距今1.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這片疆土就有著人類活動。
1984年,考古人員在友誼縣境內的七星河北岸,發現了總佔地面積1.14平方公裡,距今2000年左右的鳳林古城遺址。考古人員發現,鳳林古城總體呈不規則形,外垣周長6330米,大部分為雙垣雙壕,由內城牆圍隔成9個城區,似九曲連環城,是目前已知三江平原漢魏時期及至東北亞極邊地區發現的結構最復雜、規模最大、宮城與宮殿出現最早,且保護最好的城址,被看做三江平原早期文明古國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遺存的首要標志。
據光明日報報道,就在考古人員為鳳林古城遺址的發現而驚呼的時候,在相距鳳林古城遺址1.65公裡的七星河南岸形似炮臺的孤山上,一處佔地約0.46平方公裡、城垣總長5184米的炮臺山古城遺址,再度告訴人們這裡曾經擁有的古代文明。炮臺山古城遺址古城建制獨特,城壇結合,八垣九重,結構復雜,特別是頂城中的『北斗七星祭壇』由按北斗七星排列的七個『天坑』所包圍,被稱為『七星祭壇』,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以天文星座——北斗星形象為城市核心建築布局的首例古城遺址,更是漢代東北地區,三江平原最高品位的建築,也是三江平原漢代遺址群中的最高階層核心遺址,亦是東夷人在天象、歷法、等級、禮儀、軍事等方面的突出體現,其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在黑龍江省是獨一無二的,也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規模最大且具有天文景象的山城祭壇遺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文化價值。
雙鴨山市文物管理站站長王學良介紹說:『鳳林、炮臺山城址是一個國都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炮臺山城址是「敬天」即祭祀之所,鳳林城址是「禮地」即管理之地,是滿族祖先挹婁人的發源地和當時挹婁國的國都所在。這表明,在距今2000年左右,在黑龍江東北部的雙鴨山地區,已產生了國家,並跨入了文明時代。雙鴨山作為三江平原漢魏時期遺址群的中心區地位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