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9日電 近日,哈爾濱市突然降溫,人們加厚衣物御寒,動物園裡的動物們又怎麼過冬呢?昨日,記者來到北方森林動物園,了解動物的越冬故事。
南非長頸鹿住上溫室
動物園飼養員王凱文告訴記者,今年動物園從南非引進的3只長頸鹿第一次經歷冬天,對寒冷不適應。為了保證它們安全越冬,工作人員根據它們的生活習性將放養時間延後,原來7時左右將長頸鹿放到室外,現在拖到10時,等到室外溫度上昇再將其放養,13時就收回。據介紹,長頸鹿也是最先『享受』溫室的,長頸鹿館每天24小時供暖,室溫始終保持在15℃左右,動物園為此配備了專門的鍋爐保證供暖。目前,長頸鹿的吃、喝、拉、撒、睡全部正常,工作人員將通過觀察做進一步安排。
河馬每天泡個熱水澡
據介紹,來自熱帶的亞洲象、河馬、白犀牛是園內體形最大的三種動物,它們喜熱,溫度過低便會生病。因此,它們館捨的取暖設施要比其他館多出幾倍。記者看到,大象館內有千餘片暖氣,室溫為20℃。
除了室溫要適宜,這些『大塊頭』還有許多特殊習性。河馬離不開水,否則皮膚會乾裂。為此,河馬館內建了3個巨型水池,幾個大型加熱管給水池提高水溫,3個池子循環使用讓『泡澡』的河馬十分開心。與河馬相比,白犀牛就要髒多了,它們不但不洗澡,飼養員們還要定期往它們身上涂泥巴,以保護它們的皮膚。大象長時間不見陽光皮膚易長寄生蟲,所以工作人員定期對它們進行紫外線燈光浴殺菌滅蟲。金絲猴生在熱帶,飼養員早早把它們安排住進暖房。
入秋後集體抓『食補』
工作人員表示,動物的防寒准備從秋季就已開始。以素食為主的黑猩猩開了葷,食物裡增加了熟牛肉,以增加其體內能量。老虎、熊的食譜裡增加了雞蛋、鈣粉、維生素等高熱量食物和營養物,它們長出厚厚的『秋膘』,在寒冬皮下脂肪可以保護它們的身體。因為御寒能力強,動物園為狼、熊等北方動物修建了地洞、樹洞,為大型草食動物搭建了幾千平方米的避風棚。
工作人員介紹,他們在一個月前為動物制定了降溫防寒預案,根據它們的不同種類、不同習性,采取了多種供暖方法。為此,他們對動物館捨做了保溫處理,對鍋爐進行了檢修,並購買了充足的煤炭。11月底,工作人員將裝上更多的取暖設備,飼料中心也儲備了苜蓿草、羊肉、魚類、水果、蔬菜等食物,確保冬季動物飼料供應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