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9日電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要大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
當前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全面提昇重型裝備業整體水平,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發展布局中的關鍵環節,成為國家綜合國力、實力和國家富強的基本保證。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態勢,中國的石油、化工、冶金、電力等行業中的部分企業進入了世界500強,這其中也得益於國家重型裝備業的支橕。
重型裝備業是國家的基礎工業,十七大報告把振興裝備制造業提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省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在發展裝備工業方面得天獨厚、責任重大。圍繞如何抓住現實機遇,實現我省裝備制造業跨越式發展,數次約訪,記者見到了十七大代表、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總經理吳生富。他急切地呼吁——我省裝備制造企業要提高核心競爭力,真正擁有核心技術和品牌,從整體上躋身國際一流,肩負起國家使命,推進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
重型裝備業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改變『中國制造』受制於人的狀況
最新消息顯示,聯合國采購的物資中,貼有中國商標和中國品牌的產品寥寥無幾,可屬於『中國制造』的卻很多。這一方面說明在國際分工中我們還處於從屬地位,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制造』已具備相當的實力和水平。
吳生富介紹說,從中國重型裝備業與國際接軌的歷程來看,都是從『中國制造』開始的。即: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搞合作生產,或直接為國外制造產品,貼牌生產。這是中國重型裝備業走向世界之初必須要選擇的道路,因為當時對世界先進技術了解不多,自身的能力有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裝備制造業逐漸成長壯大起來,不再滿足於『中國制造』。
以中國一重為例,最早走的也是引進學習、合作生產、承制產品的路。在引進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在提高中轉化,終於開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系列主導產品,在冶金、石化、核電、電站鑄鍛件、工礦備件、重型礦山設備、重型鍛壓設備等領域佔領國內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實踐證明,『中國制造』已具備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基礎條件,適時修改戰略目標,已成為我國重型裝備業肩負國家使命,躋身國際一流的關鍵一步。中國重型裝備業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改變『中國制造』受制於人的狀況,用強有力的『中國創造』挺起民族工業的脊梁。
只有靠技術一流、質量優質的產品,纔能在市場上贏得『話語權』
『當今市場競爭激烈無情,只有靠技術一流、質量優質的產品,纔能在市場上贏得「話語權」,這是市場經濟的黃金准則。』采訪中,吳生富說,在冶金行業,有一個由鞍鋼和中國一重共同創造的國產化典范。當時高端冶金軋機全都進口,而鞍鋼卻選擇了一重制造的1780冷連軋機組。一重沒有辜負這份信任,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鞍鋼以很低的投入,得到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設備。此次合作使鞍鋼和一重實現了雙贏。一重由此贏得冶金行業的信任和訂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冷連軋機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100%,並有軋機產品出口到國外。
此外,一重還相繼打破國外對中國高端冶金軋機、石化容器、核電裝備等市場的壟斷,讓國內外用戶越來越多地選擇『中國創造』。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創造』不斷受到青睞——核島主設備出口巴基斯坦,連鑄機扇形段等產品打入歐洲市場,軋機、加氫反應器等產品出口到越南、尼日利亞、馬來西亞、印度、伊朗、蘇丹等國家。現在,中國一重等企業與國際重型裝備業的同行在國際市場上同臺競技。這條道路對我省重型裝備業很有借鑒意義,我們要鎖定國際標准,腳踏實地,形成合力,調整好發展戰略,提高科技水平、產品質量和服務,讓『中國創造』的品牌在世界上通行。
國際競爭是全面競爭,實現『國際一流』,企業要做好充分准備
近日,世界最大的5.5米寬厚板軋機在中國一重問世,加上自主研制的250噸轉爐、連鑄機、冷連軋機組、熱連軋機等,已完全具備了自主設計、自主制造全流程冶金設備的能力。
吳生富說,國家使命要求重型裝備業必須加快發展,早日從整體上躋身國際一流。在石化裝備方面,中國一重已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場組焊和材質昇級的四次飛躍,掌握了超高壓容器設計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研制出當今世界最大的1.5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國際競爭是全面的競爭,實現『國際一流』,企業要做好充分的准備。首先,企業要具備國際思維,准確定位。面對全球范圍內的市場競爭,企業要抓住中國經濟發展和全球產業調整的重大機遇,確立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制定高起點的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源,實現市場國際化的目標。二要廣泛運用自動化、信息化等技術帶動企業發展,建設信念堅定、忠誠企業、知識結構和能力達到國際標准的員工隊伍,在人力資源上滿足企業競爭的需求。三要建立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生產一代、試制一代、研發一代、構思一代』的創新模式,在技術總成、研制尖端產品方向齊頭並進,用技術實力來把握競爭的主動權。(黑龍江新聞網北京17日電)